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7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财政金融   725篇
工业经济   391篇
计划管理   2529篇
经济学   2147篇
综合类   2575篇
运输经济   332篇
旅游经济   530篇
贸易经济   2309篇
农业经济   1656篇
经济概况   2433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293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1054篇
  2013年   1464篇
  2012年   1415篇
  2011年   1593篇
  2010年   1225篇
  2009年   1233篇
  2008年   1273篇
  2007年   960篇
  2006年   792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社会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对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整体社会资本的下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如何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进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2.
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产业集聚在获得规模效应的同时避免了垄断现象的产生,服务业集聚不但拥有这样的优势,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从产业结构的优化角度切入,借助区位商和专门化率等分析指标,以江苏省和上海市为例,对服务业集聚的形成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服务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为服务业集聚提供坚实的基础,各地区应该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积极的进行优化,催生服务业集聚,加快本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3.
何建宁 《特区经济》2008,(2):189-191
陕西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缓慢,农村养老保险市场需要寻找供需双方的均衡点,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明确思路,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陕西省农村养老保险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4.
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目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见解。文章主要在界定城乡统筹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无锡统筹发展的成果及今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5.
杨双林 《中国市场》2008,(36):36-37
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是衡量一国经济结构合理程度、国际竞争力强弱、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等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与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相比,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短腿现象却日益突出,而服务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更是落后。  相似文献   
26.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而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却存在着供给观念滞后、供给主体单一、城乡之间供给的不公平性以及监督管理体制的缺失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转变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创新农村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以此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7.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制度,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北地区农村五保供养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未来建设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28.
How Has Rural Tax Reform Affected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hina's ongoing rural tax reform on farmers. The difficulties in further local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are also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rural tax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result from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an increasingly liberalized economic system and a still 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Although rural tax reform has helped to reduce farmers' tax burdens in the short term,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local governance regime requires coordinated reforms to downsize local bureaucracy by providing social security for laid-off cadres, to strengthen local accountability by granting higher local formal tax autonomy, and to promote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by expanding local democracy.  相似文献   
29.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市场,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村承包经营户,依照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规定,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事法律中,关于农民、农户在农村市场的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制度设计比较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市场行为。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村市场,有必要完善农户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0.
Social movements have been viewed as vehicles through which the concerns of poor and marginalized groups are given greater visibility within civil society, lauded for being the means to achieve local empowerment and citizen activism, and seen as essential in holding the state to account and constituting a grassroots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democracy. However, within development studie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understanding how social movements can affect trajectories of development and rural livelihood in given spaces, and how these effects are related to movements’ internal dynam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broader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they operat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theme for the case of social movements protesting contemporary forms of mining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On the basis of cases from Peru and Ecuador,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esence and nature of social movement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both on forms taken by extractive industries (in this case mining) and on the effects of this extraction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this sense, one can usefully talk about rural development as being co-produced by movements, mining companies, and other actors, in particular the state. The terms of this co-production, however, vary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locations, reflecting the distinct geographie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of mineral investment, as well as the varying powe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ifferent actors in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