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153篇
工业经济   16篇
计划管理   301篇
经济学   551篇
综合类   181篇
运输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362篇
农业经济   543篇
经济概况   6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61.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是个突出问题.在目前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1.5亿,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又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失业,在2009年2月2日的国新办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有关部门指出,在我国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因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这一农民工群体人数约有两千万.  相似文献   
162.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能够加速产业布局的调整,能够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优化就业结构。本文拟对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特点、动因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3.
张旭东 《致富时代》2010,(3):171-171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实证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4.
工作传真     
河北霸州三举措做好农村劳动力内转外移2010年,河北省霸州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突出抓好用工调查、打造品牌、开展春风行动三个环节,做好农村劳动力内转外移工作。目前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200人次。  相似文献   
165.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有限土地资源集约增效,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非农产业实现各自的收益,是促进广大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6.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还需要探索和创新、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7.
谢泽锋 《英才》2012,(12):120-121
中国采取先进行工业化的做法,导致城镇化远远滞后,还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积重难返。纵观各个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8.
蒋俊 《浙商》2012,(15):116-117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中国的经济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力供给;另一方面,独特的人口结构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过去的增长模式是否还能持续?如果不能,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9.
刘瑞 《中国经贸》2012,(20):142-143
摘要:能否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关系到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的难度也随之扩大,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仍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及变动趋势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各种因素,根据当前形势,提出切实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结合理论及我国实际,提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0.
拥有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表征。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而合理的社会制度设置在社会结构调整中至关重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有利于改变当前社会结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改革和完善户籍、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障等制度,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供制度性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