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9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70篇
财政金融   445篇
工业经济   198篇
计划管理   682篇
经济学   1371篇
综合类   715篇
运输经济   25篇
旅游经济   39篇
贸易经济   684篇
农业经济   470篇
经济概况   97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水资源日益短缺、新增水源困难、用水效益较高的形势下,工业用水与城镇用水需从农业水权转让中获得,关于农业水权的研究因此成为水权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产权的权利位阶出发,探讨了农业水权的定位,论述了明晰农业水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农业水权的界定既是农民的紧箍咒,也是农民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02.
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运输成本差异形成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选址优势,而这一优势和目前的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沿海高成本压力而内地收入低下的新空间“二元”结构。同时,我们计算了区域经济的实际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印证,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妨碍沿海和内地产业分工与均衡发展。文章还认为,因为经济集中的趋势是内生的,所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进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拟通过建立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框架,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从目标系统、制度装置、制度环境、制度目标实现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检验,指出影响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得到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制度装置与目标体系不相适应、相关制度安排不具备、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合作博弈等,进而提出有助于提高这一制度有效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4.
持续发展中代际财富转移简单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代际均衡发展是持续发展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代际财富转移和贴现率应用是其核心内容。本文探讨了一个代际财富转移的简单模型,并采用人们熟悉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表达。模型的敏感因素为利息率、工资和自然资源价格,并且是由代际间的跨代收入分配决定的。贴现率等于同期利息率,其水平是变动的。  相似文献   
10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文来  李巍 《经济地理》1996,16(3):48-5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思考:①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②将水资源本身价值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实属必要;③需水区节水与调水投资效益比较十分重要;④选择合适的调水时间.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重要舞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也是海洋大国之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兴盛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我国具有开发利用海洋的优越条件和战略性需要,应该把海洋开发作为跨世纪治国兴邦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具有方便地进入海洋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应该成为亲海民族,陆地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客观上需要把海洋作为后备资源基地,世界历史经验证明,疏远海洋的民族必然落后。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制定蓝色工程计划,发展海洋产业群;开发蓝色国主,建设海洋经济带,用20~30年时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本文纵横论证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标准、条件、指导方针和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海”、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财政保证机制、加强海洋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益性服务能力和加强国际合诈等多项具体建议措施,多元化推动我国的海洋经济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7.
北京市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缺乏指导,就业渠道不畅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再就业置于同等地位,既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又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和外省市劳动力,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平竞争的、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主要对策有:出台统一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流动劳动力的监控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体系,扶持骨干乡镇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回顾国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霞点而详尽的介绍.并就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9.
Michael Gibbons 《Empirica》1994,21(3):259-270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to develop the notion of transfer science to take account of what is perceived to b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new mode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application, by transdisciplinarity, by homogeneity and organisational diversity, by enhanced social accountability and reflexivity, and by new forms of quality control. The thrust of the new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s to call into question conventional notion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ocuses instead on the organisation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ly distributed knowledge production system.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mode of production. Needed in the new mode 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which promote institutional permeability and policies which enable governments, acting through their civil service to act as brokers in the 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process. Such brokerage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permeability between institutions within a particular country but also to increa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cross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10.
While historians have for a long tim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the general flow of history, business economists do not fully appreciate the impact of the war on commercial relationships. The First World War transform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business was done, forcing companies to develop new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some of which were almost unimaginable before August 1914.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ne aspect of doing business: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It argues that Schering AG and its parent, like many German companies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were obliged to refocus their activities around their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s and that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issues contributed to a much tigh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es,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associations than had existed before the war and for which some aspects of Germany's system of corporate control were not well adapted to hand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