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5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财政金融   643篇
工业经济   107篇
计划管理   483篇
经济学   1409篇
综合类   940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38篇
贸易经济   497篇
农业经济   330篇
经济概况   80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目的 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农民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的农民退地决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理论界对宅基地退出决策研究长期忽略的问题。方法 文章构建分析框架,结合的重庆调查,应用初步与改进B-Probit估计模型, 定量分析农民阶层分异的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 (1)农民阶层异化明显,且不同阶层的农民退地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农民退地决策是由退地前后成本、收益与风险共同决定。(2)村庄贫弱阶层农民中,自变量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是否打算改善居住环境、是否需要改善现有社保水平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自变量年龄、房屋结构、是否具有宅基地祖产观念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非农兼业阶层农民中,是否有多处宅基地、子女教育是否存在问题、退地复垦政策是否稳定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变量房屋造价、房屋是否新建、宅基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宅基地是否家庭主要财产、退地补偿发放是否不及时、退地补偿金额是否偏低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4)脱离农地阶层农民中,因变量房屋造价、房屋是否新建、宅基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退地补偿发放是否不及时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针对各农民阶层退地效益偏好不同,实行差异化的退地复垦补偿对策,以稳妥地推进宅基地退出复垦工作。  相似文献   
992.
Extensiv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derived from tourism employment by impoverished populations. However,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economic benefits, such as increased income, relate to poverty conditions at the intra-household level,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unique contexts of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tourism employment to poverty conditions in a lakeshore community in Malawi. First, we quantitatively compare employment and poverty conditions among the households of tourism employees with those of employees of non-tourism sectors. Secondly, we undertake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lodge employment, and its remuneration and fringe benefi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dge owners and employees. Our findings of the former analysis reveal that while employees of the tourism sector experienced better working and monetary conditions, this group did not exhibit an improved status in other poverty conditions. The latter qual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most tourism lodge owners adhered to labour standards of minimum wage, and voluntarily offered fringe benefits such as paying medical, funeral, and education expenses of lodge employees. However, despite this adherence to labour standard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lodge employees and their households experience an improvement in povert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93.
This study analyzes consumers’ 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yellow maize products in Zimbabwe and suggest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at will ensure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crop, which is rich in provitamin A to help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prevalent among vulnerable groups. Data from 360 randomly selected rural and urban households show that yellow maize is known to all but few are aware of its nutritional qualities or consume it. The main source of supply is imported food aid. Rich in oils, carotenoids and fructose, yellow maize easily undergoes chemical changes to produce unacceptable organoleptic properties (or bad taste) if poorly handled during importation. These two fac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it being perceived inferior to white maize by consumers. Quality assurance during importation can improve consumer confidence but a long-term strategy will be to vigorously promote domestic production of yellow maize varieties rich in high levels of β-carotene that meet the preferences of consumers. Drawing from a probit model regression analysis, nutritional education can potentially promote yellow maize consumption, especially if targeted at low income households.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yellow maize will decrease vitamin A deficiency among vulnerable groups and improve food insecurity through reduced grain prices and increased incomes for farmers. These results draw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policy ma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review their agricultural policies to ensure that they do not undermine the loc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nutritionally valuable crops.  相似文献   
994.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造与建设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为此应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农产品、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995.
浙江农民收入差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统计方法对浙江省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其来源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浙江省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且这种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收入是形成浙江省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文章提出,考虑到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高度重视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而采取措施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收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以“贫困增长曲线”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研充结果表明:1978-2006年间,无论对于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经济增长都不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只有1978-1985年间对于城镇地区而言,经济增长才是有利于穷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使得穷人从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非穷人。  相似文献   
99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尽管存在着多种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但也要看到存在着多种抑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育的发展,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等一系列因素都将促进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虽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的过程漫长,但我们相信最终会出现。  相似文献   
998.
对于财政政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主要存在凯恩斯观点、生命周期观点和李嘉图等价命题三种研究视角.但对中国而言,当前的转型经济环境将使现实中符合上述三种视角的居民会同时存在,亦即不同消费群体对财政政策的反应是异质的.文章构建了一个扩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框架,其中凯恩斯观点和李嘉图等价命题均为这个框架下的特殊形式,从而为消费者行为对财政政策的异质反应提供了一个理论性的解释.此外,文章将我国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分为五组进行相关的经验检验,发现各居民户组对财政政策的反应模式大致按收入水平由高到低表现为李嘉图等价情形、扩展的生命周期情形和凯恩斯情形,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制定对各收入阶层的居民具有歧视性效果.文章最后从优化政府购买的支出结构和调整当前税制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刺激国内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999.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安徽省1984—2006年的统计资料为样本,构建了城乡居民长短期的收入与消费模型,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各自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人均消费的层面上,城镇居民对于消费增长的支持大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运用局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