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7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财政金融   182篇
工业经济   268篇
计划管理   1533篇
经济学   1460篇
综合类   790篇
运输经济   49篇
旅游经济   91篇
贸易经济   587篇
农业经济   893篇
经济概况   93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508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667篇
  2011年   823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mproved crop–fallow systems in the humid tropics can simultaneously sequester atmospheric carbon emissions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rural populations. A study with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eastern Panama revealed a considerable biophysical potential for carbon offsets in small-scale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through longer fallow periods, improved fallow management, secondary forest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Based on soil and biomass carbon measurements, estimated annual sequestration rates amount to 0.3−3.7 t C ha− 1 yr− 1. Despite such potential,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itiatives aimed at sequestration of carbon in the community are likely to be rather unequal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community. Heterogeneity in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uneven asset endowments among households – factors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ongoing 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bate – are expected to strongly affect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ndeed, only the better-endowed households that have also managed to diversify into more lucrative farm and non-farm activities are likely to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and thus benefit from improved crop–fallow systems that capture carbon. Economic, ethical,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concerns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designing community carbon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plans.  相似文献   
102.
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常德市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状况,然后分析了影响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从提高知名度,走出阴影区、突出水乡特色、选择开发重点及资源保护几个方面阐述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并设计了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03.
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和中国入世,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竞争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竞争力.以城市为代表的多维空间载体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争夺与较量,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中国城市发展及其竞争力增强要在研究城市发展理论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树立经营城市的意识、明确城市地位以及加大产业集中度等多种手段或措施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4.
肖云  刘昕  张丽娟 《城市问题》2007,(4):70-74,79
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主要由下岗工人与农民工组成,他们是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制度安排,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中低层灵活就业中的两大类群体在就业方面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区别,对此进行分析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实现灵活就业,并为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上市公司偏好低现金股利政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偏好低现金股利政策,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降低了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低现金股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成因,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创新是城市的灵魂,并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作为创新的"神经中枢",只有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相应的创新才会产生.二者的关系在于城市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对创新起塑造作用,而创新则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对城市具有反作用.城市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时空为参照系、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基于上述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熵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7.
休闲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空间开发模式的构建是休闲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发展态势,从区域旅游开发视角对休闲城市空间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8.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对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模式进行了辨析;探讨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念,即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综合要素统筹理念、有限目标理念、城市开敞空间管制理念、科学指标体系理念;指出生态园林城市实现生态化的主导途径为城市结构生态化和城市功能生态化;提倡在继承、发展和保护的基础上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主体--生态园林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09.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调适理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城市核心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特征 ,作者认为 ,其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融贯综合的研究 ,形成包含历史、创新、特色、环保、社区、经营诸多理念的新的城市化观 ,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旧城更新 ,以达到城市核心文脉永驻、文化永续、魅力永存、环境平衡、社区永生、活力永现的目标 ,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通过对建立云南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个开蒙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空间结构、职能分工的分析 ,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在用地用水等自然条件受到较大限制的情况下 ,壮大中心城市实力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推动城市化整体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