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4篇
工业经济   17篇
计划管理   35篇
经济学   208篇
综合类   2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12篇
贸易经济   36篇
农业经济   11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E)、技术创新获取能力(G)、技术创新应用能力(A)3个维度设计鄂湘赣新型显示制造业EGA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鄂湘赣三省新型显示制造业的序参量变量有序度、省域内协同创新能力、省域间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2.
相较于省域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市域层面动态评价结果更能展现区域发展特征,可视化分析能更好地反映出地区差异。基于协同创新基础、协同创新合作和协同创新产出3个维度,构建市域协同创新水平动态评价及可视化分析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进行整体及分项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市域协同创新水平差异显著,存在“南高北低,两极分化”现象;南京得益于其丰富的政治、经济、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水平最高;苏州居苏南最高,经济环境和沪宁辐射推动其协同创新发展;徐州赶超部分苏南城市,与其区位优势和教育资源密不可分。将时间因素纳入动态评价方法,并采取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结果,提高差异辨析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63.
军民协同创新活动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影响协同创新成效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计划主导、计划市场共同作用和市场主导3种军民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军民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归属的主要问题。计划主导、计划市场共同作用、市场主导3种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归属应分别坚持“平衡利益、鼓励创新”、“注重效率、侧重长远”、“经济效率优先”原则,相应地采取“法律规范、兼顾合约”、“章程式契约”、“尊重市场、契约优先”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同时,还要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配套政策举措、法律制度等方面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和激励。  相似文献   
64.
识别组织智力特征是组织整合智力资本并转化为组织价值的基础。运用扎根理论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智力进行研究,发现了4个方面的特征,即全国行业领先型战略目标、特色科技型知识管理、双能型领导者与多样型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65.
针对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中项目与专家匹配效率低、效果差的情况,提出构建包含向量空间模型与协同过滤模型的专家智能匹配模型。在提取评审项目组与专家信息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向量空间模型产生专家匹配列表,并通过协同过滤模型对匹配列表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得到项目与专家匹配结果。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数据为例,开展实验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准确率达97.6%,匹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6.
在知识、智慧等诸多协同因素引发服务业提升与创新的时代,协同创新正日益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KIBS创新活动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其中内部影响要素包括技术、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外部影响要素包括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然后构建了KIBS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并分析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7.
协同商务模式的选择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细和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已成为一种常态,企业参与协同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参与协同商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同商务模式的选择,因其直接涉及到企业的赢利能力。本文从协同商务模式运作机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协同商务模式的类型和特征,即生产商主导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零售商主导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中间商主导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信息服务型第三方协同商务模式和增值服务型第三方协同商务模式;总结出了企业选择协同模式的主要影响要素:企业类型、信息化水平、财力、管理能力、合作伙伴、信任关系、风险与收益;最后,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成功选择协同商务模式提出了充分运用成熟协同商务模式、利用条件创立新模式、灵活采用混合模式、先小范围协同再逐步放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协同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协同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为了加深对协同知识管理的梳理和便于今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图对国内外协同知识管理相关研究作比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协同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需要在隐显性知识协同管理模式、协同知识创新资源体系、知识管理的协同效应、知识融合与协同决策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9.
Research in marketing suggests that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for firms to sus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 markets. This study integrates rela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 to articulate how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s different relational performance metrics. Based on a survey of 167 marketing executives in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arket-relating capabilities (i.e., market-linking and marketing capabilities) completely mediate the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while market-relating capabilities partially mediate the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customer-focused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customer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instead of indirectly affecting i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relating capabiliti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insights on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n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firms an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as an intermediate variab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pply networks of internationalized firm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stituting Russian and international firms.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improve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ized firms and firms in domestic market. Moreover, the study advocates that collabora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can be considered as driving factor for international firms to enter the emerging markets through supply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