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相较于省域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市域层面动态评价结果更能展现区域发展特征,可视化分析能更好地反映出地区差异。基于协同创新基础、协同创新合作和协同创新产出3个维度,构建市域协同创新水平动态评价及可视化分析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进行整体及分项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市域协同创新水平差异显著,存在"南高北低,两极分化"现象;南京得益于其丰富的政治、经济、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水平最高;苏州居苏南最高,经济环境和沪宁辐射推动其协同创新发展;徐州赶超部分苏南城市,与其区位优势和教育资源密不可分。将时间因素纳入动态评价方法,并采取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结果,提高差异辨析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3)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  相似文献   

3.
该文全面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不断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并以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生动实践;深刻地提出苏南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经济区域的广度、经济改革的深度、社会发展的力度、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等5个维度上全方位展现其创新。在此基础上,高度提炼出苏南以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小康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所给予的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战略区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协同创新效率提升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5—2018年地级市数据,以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四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与随机因素的影响,除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其它三大城市群的平均综合效率值均较第一阶段下降;②外部环境因素对协同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与协同创新效率负相关,研发支持力度、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与协同创新效率正相关;③协同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城市等级存在空间不平衡性;④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促进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两年多来在推进创新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区间存在创新功能定位同质化、行政壁垒、创新资源差异、政策差异以及缺乏鼓励跨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估与考评体系等问题,影响创新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促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发展,应采取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协调机制、明确各地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定位、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环境、构建跨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和建立鼓励创新一体化的评估与考评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同合作往往由于行政分割及利益博弈而难以实质性的推进,从单一行政主体内部探寻其主动融入区域协同与合作的发展思路与策略能有效推动区域协同合作的进程。文章在研判渭南市经济产业发展问题、区域协同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独特优势的基础上,从生态共享,明确协同合作重点;互补共生性分析,辨识协同合作突破口;打造市域板块共同体,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构建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确保绿色有序发展;推进市域金融协同,丰富产业融资渠道;组建核心企业梯队,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发挥先导先行示范作用,引导合作他方后发跟进等七个方面探索了渭南市以单一行政主体主动融入区域协同与合作发展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耗能产业群初步形成了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雏形,其发展机理和演化过程应引起重视并得到深入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从技术创新视角分析其演进机理,构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演进的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剖析其演化过程,并以宝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及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宝钢集团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与进程。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具有生命状态的组织,也会经历出生、成长、迁址、合并及倒闭等"类人口学"过程,在这种演进过程中,企业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协同创新的地位及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从企业发展速度的视角出发,并借助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企业发展速度与协同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发展速度与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呈高度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中等速度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协同创新水平负相关水平最高;而协同创新水平较高的企业其发展速度与协同创新水平负相关程度较低;除此之外,企业规模与企业协同创新水平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文彬  宋建波 《经济地理》2024,(3):22-32+54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协同引入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测度中,刻画中国市域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水平及区域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东强、中次、西弱”分布格局。(2)低碳经济协同效率呈现多极分化趋势,多数城市的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地区间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绝对差异增加。(3)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是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文章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区域标杆”“精准施策”以及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提出了提升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将创新人才素质引入组织知识创新过程,强调以整体、动态的视角分析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中各要素的变化,依据协同理论建立组织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素质提高协同发展模型,揭示两者协同发展的演进规律;在该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两者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两者的协同发展进行了评价,以分析组织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素质协同发展状况,并给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产学研合作研究向协同创新研究的演进脉络,探讨了协同创新研究的进展和方向。根据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主题下文献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主体间关系从合作转向协同、组织方式从创新网络转向创新生态系统、产学研与协同创新结合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和现实背景的研究领域。最后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深入分析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知识增值过程;分析协同创新过程的动态演化模式和动态机理;加强对以基于异质知识的知识增值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进行系统测算,并对其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度均值最高,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要素协同度均值次之,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度均值最低,且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②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③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的主要来源;④从全国层面看,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流与新流创新交融共生、兴衰更替的动态演进思路,运用协同创新理念,阐述了主流与新流创新协同的条件及动态演进规律,构建了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并以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创新企业有效把握创新协同度、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实现技术跃迁和创新升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内外竞争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产业创新已经成为国力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低碳和协同的视角,首先分析了区域低碳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机理,然后构建了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最后结合实证提出了“统一布局(机制设计)—源头创新(产业链整合)—互动渗透(技术扩散)”的区域低碳产业创新体系实现路径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鉴于创新要素流动受到省域户籍、财政等政策的影响,以省域为研究载体,研究省域协同创新主体间互动可以动态反映在同一基础条件下创新驱动经济的协同过程。以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科技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理论模型,基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2009-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各省复合系统中子系统有序度、协同度以及各个协同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现不同地区创新优势不同,各地协同创新联盟核心创新主体应有差异;政府是否参与协同创新应有所选择;湖北省复合系统应深化科技服务子系统下层子系统与高校子系统、科研机构子系统间联系;江西省复合系统应以产业子系统为突破口,形成多向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圈中观视角下的协同创新演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新模式逐渐趋于创新要素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协同创新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综述了技术创新的演化轨迹和都市圈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从协同理论视角梳理和分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发展轨迹,重点从协同创新的阻制、协同要素构成、协同创新模式、协同程度测度、协同创新效应等方面探讨了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最后,在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琳  龚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118-124
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状态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动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从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表征因素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评价指标,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2年间协同创新状态进行动态评估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整体处于初级水平,10年间协同创新度均值在波动中上升,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度差距呈扩大之势;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已形成中心-外围的协同创新结构,两大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度差距有扩大之势,而环鄱阳湖城市群尚未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度呈差距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构建了江苏省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江苏省13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获得描述江苏区域创新环境的3个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江苏13个省辖地区的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的创新环境差异明显,且呈阶梯型态势。因此,如何协调江苏不同区域的科学发展,改善江苏的整体创新环境,将其全面建成创新型省份,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应急产业正快速成长。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新是其首要驱动力,协同创新网络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依赖。基于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成分析,构建协同耦合、创新动力、沟通学习、联合互补、评价反馈等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构建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利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对湖北省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如何提升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