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财政金融   147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80篇
经济学   85篇
综合类   57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55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61.
林川  杨柏  代彬 《财经论丛》2016,(8):51-58
基于现金股利变更的动态视角,利用2000-2013年度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分别从市场整体迎合与上市公司单个迎合方面,实证检验了迎合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迎合理论能够作为解释中国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原因。从市场整体状况来看,上市公司的当年度现金股利意愿与上年度的市场股利溢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同趋势,而从上市公司状况来看,若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意愿与市场股利溢价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则更有可能变更现金股利形式以迎合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2.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忽视国际循环,而是追求国际循环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相同人均GDP时期的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等的规模均远大于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不仅促成了国内大循环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潜能,而且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进口消费和外资引进等多条路径向其他国家释放"工业化红利",加速全球特别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助推国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探讨中国全球工业化的贡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3.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的发展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彩仁 《改革与战略》2009,25(6):161-162
劳动力成本问题是当前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成本负担,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具体原因,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分离了劳动质量和资本质量的含体现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碳税作为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经济手段,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比较碳税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开征碳税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认为中国确有实施碳税的必要。我国在开征碳税以达到碳减排目标的同时,鉴于简化税制和避免居民生活成本上升过快的考虑,应注重碳税与现有环境税类税种及税收政策的整合,并对能源密集性以及与居民生活日常相关的行业采用较低的碳税税率;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本质区别,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碳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65.
终极控制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1-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影响。实证表明,机构持股总体上提高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概率和水平,对公司治理起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因终极控制人性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作用显著,而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管理层应在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克服国有企业固有制度缺陷,为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作用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6.
Directors’ personal attribut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We study whether directors’ accounting expertise affects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 and investigate dividend in specific. We construct a dataset of audit committee directors’ accounting expertise for Standard & Poor 500 firms from 2005 to 2012. We first verify directors’ monitoring roles by showing that firms with accounting expert sitting on their audit committees demonstrate stronger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our main tests, we find that these firms maintain lower dividend payment level, which are less sensitive to earnings volatility. This suggests directors’ advisory roles in financial policy. We further show that our accounting expertise cannot be subsumed by management ability. In additional test, we further examine the baseline results conditional on analyst forecast error.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rectors’ professional expertise in fulfilling their governance roles.  相似文献   
67.
We empirically examine whether banks’ dividend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degree of opacit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We find that banks with concentrated ownership structure pay lower dividends when they have high degrees of opacity, in line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majority shareholders pay lower dividends to extract higher levels of private benefits. We do not observe such expropriation behaviour from managers in widely held bank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higher levels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and stronger supervisory regimes help to constrain opportunistic behaviour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Our findings have critical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Basel 3 implementation of restrictions on dividend payouts.  相似文献   
68.
以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中零股利政策的公司为样本,考察零股利①状态下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价值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负影响,公司当期业绩对高管薪酬有正影响但不显著,与激励理论并不相符;同时,零股利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的规模和持续零股利的时间没有显著性相关,与管理费用的增加水平呈同向变动但统计上没有显著性意义,而与现金持有水平高度显著性相关。研究表明:零股利公司高管与公司价值之间没有达到双赢,存在高管为了最大化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价值的可能;零股利政策下的现金流并非完全是为了进行有ft.1项目的再投资;零股利公司的高管薪酬政策,对高管来说安全性太高,而风险激励不足,存在激励不相容。  相似文献   
69.
以2004年至2007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中的治理效应,可以说明,上市公司行业竞争对公司财务决策有益,也有益于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探讨可为提高我国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70.
本文分析了2013年影响中国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2013年影响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一、宏观经济短期企稳,上市公司盈利改善;二、改革预期带来的风险偏好上升;三、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经济短期企稳、上市公司盈利改善以及对改革的良好预期将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从而推动A股市场估值水平回升。但中长期来看,受制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压力,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仍有待观察,A股市场反弹高度受到限制。2013年A股市场面临两个主要风险:一是通货膨胀涨幅超预期;二是日本经济政策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