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80篇
计划管理   226篇
经济学   351篇
综合类   89篇
运输经济   8篇
旅游经济   17篇
贸易经济   75篇
农业经济   549篇
经济概况   2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宋成舜  汤进华  翟文侠 《价值工程》2011,30(24):111-112
城市商业用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商业用地的典型宗地,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2.
Emerging technological fields are affected by developments in their broader contex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ifferentiation of context structures as a crucial step in th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thorough context analysis, so the argumen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ce and direc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cts of an emer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Empirical insights are provided for Bio-SNG, a technology in an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ctor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forestry, wood industry, and energy supply) may play a role in the emerging field. It is shown that Bio-SNG is likely to become a victim of the recent boom in wood-to-energy technologies that has favored investments in more mature but technologically inferior alternatives. The case provides lessons for policy making as it highlights how effective support schemes might foster a lock-in into technologies that are readily available.  相似文献   
53.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经济地理》2011,31(3):464-469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19个行政村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葛仙山镇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属于相对不集约利用水平,各行政村之间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从空间分布来看,地处北部丘陵山区的行政村,非居住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单位非居住建设用地GDP产值较小,其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葛仙山镇属于最低水平,集约利用潜力较大。而地处南部平原坝区的行政村,非居住建设用地比重普遍较小、单位非居住建设用地GDP产值较高,其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普遍属于相对高度集约和中等偏高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54.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FDI)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对FDI的产业投向加以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的力度,鼓励更多的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相似文献   
55.
从湿地类型、面积及其比例构成等方面介绍了吉林省柳河县湿地资源现状与基本特征;分析了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探讨了涅地资源变化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湿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较低、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缓慢以及泥炭地开发利用过度等方面,是目前柳河县湿地利用与保护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柳河县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56.
城乡一体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文章选取多项指标考察沈阳新民市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并借鉴耦合协调函数分析了1999-2008年沈阳新民市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阳新民市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协调关系已由濒临失调阶段逐步进入良好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57.
根据我国对湿地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阐述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理论基础。以临沂市八湖镇荷塘湿地为例,对荷塘湿地净化蔬菜加工废水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荷塘湿地净化蔬菜加工废水技术可有效缓解水资源危机,维持生态平衡,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其产生的效益较大,可为我国类似地区开展蔬菜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8.
河南省宜阳县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划分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是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工作,从宜阳县生态、生产、生活和整治潜力4个方面着手,构建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划定研究。结果表明:以行政村为单位,构建指标体系,划定的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符合区域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采用指标法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的划定。  相似文献   
59.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已经开始对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海域空间进行有效利用,而海域多层次利用中的使用权分层界定问题也已成为海域进一步有效利用的限制条件。首先,文章对海域资源多层次利用的意义和条件进行了研究;其次,基于海域的多层次利用,将海域使用权界定为水面使用权、水体使用权、海床使用权、底土使用权以及综合使用权五个层次,并探讨了海域多层使用权的取得和行使;最后,对海域使用权分层界定以及行使过程中应建立什么样的规则来约束不同海域使用权人行使其各自权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0.
Due to land use effects, bioenergy use may cause adverse effects on biodiversity, soil and water and may even fail to guarantee a GHG emissions reduction compared to fossil fuel use. Accounting methodologies and policy instruments were elaborated to prevent these effects, but there is still no sound and consensual methodology to take into account indirect land use change that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s to GHG emissions as well as a loss of biodiversity. While the iLUC hypothesis, that is the potentiality of adverse effects arising from indirect land use change related to biomass cultivation, is hardly subject to dispute,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se effects and especially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however contentious. Hence, bioenergy policies worldwide face a dilemma: Neglecting iLUC effects that do in fact exist or taking them into account although no sound methodology is available? The article cover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iscussion and also analyses the approaches developed for taking indirect land use change into account.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coping with the iLUC dilemma are developed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derived from th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