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4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17篇
经济学   44篇
综合类   11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02篇
经济概况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1.
在建立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石羊河流域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分析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主要因素,并揭示了耦合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交互耦合是复杂的。其中,城镇人口增长较快、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胁迫水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而总用水规模偏大、水资源管理落后以及水资源匮乏的本底条件是制约流域城镇化的主要原因。②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其变化曲线呈现出两个连续U型。第一个U型表明2001—2007年期间水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力总体上是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第二个U型在验证2007年《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出台后流域生态恶化趋势有所缓和的同时,警示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实现耦合协调的必要性。③各县(区)耦合度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空间差异,这与各县(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区域自然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效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ML生产率指数,测算黄河流域64个城市2004—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考察政府干预、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干预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基础设施对政府干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且具有显著门限效应,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明确我国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优选和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优势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开展流域尺度的碳平衡计量分析对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核算2000—2017年汾河流域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与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流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格局,流域碳吸收强度与此相反;汾河流域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与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汾河流域碳平衡整体上呈现出中间差、南北两侧好的空间格局,汾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整体良好,为汾河流域主要的碳汇功能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市,碳平衡普遍较差;经济发展较弱的县市,碳平衡普遍较好,汾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也是新星石油公司重点勘探开发区。本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 ,分析了目前塔北地区油气存在的钻采技术问题 ,提出了解决对策及攻关思路 ,即加强钻采方法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使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为塔北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先进实用的方法技术支持 ,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6.
孙斌  徐渭 《科技和产业》2021,21(1):61-66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和协调发展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正确认识黄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采取恰当的发展路径和保护措施,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黄河流域的经济环境发展研究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该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发展方向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是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之一,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研究四川盆地农业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优势、存在问题的摹础上,提出了建设以生猪、油菜、水稻、柑桔、蚕桑为主的全国性农业综合商品基地的发展方向和六大优势农业项目及其基地布局。  相似文献   
18.
在提取贵州省清水江流域2010—2014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对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进行评判。结果显示:2010—2014年清水江流域生态足迹值分别为1.546(hm2/人)、1.848(hm2/人)、1.707(hm2/人)、1.973(hm2/人)、1.955(hm2/人),呈现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值分别为1.228(hm2/人)、1.223(hm2/人)、1.214(hm2/人)、1.205(hm2/人)、1.196(hm2/人),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出现,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研究区生态环境处于弱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开发利用空间较小,承载能力明显不足,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有重要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喜峰  姜承昊 《水利经济》2023,41(2):18-24, 3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败。通过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体系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等3个范式切入,分析现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不足。结果显示,现有研究集中高质量发展概念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等议题,但尚未有研究阐明水资源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在阐释了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约束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机制,认为应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动态联系,并对可能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The Carpathian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European regions in terms of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ts wide range of tourism activities make it uniquely suitable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This research sought to create a Tourism Adaptation Portfolio (TAP) for the Szentendre micro-region in Hungary and to assemble an adaptation toolbox for current and future use by tourism organizations. The TAP contains practical, easy to implement solutions for key stakeholders in the sector by adaptation type (technology, management, behavior, education, policy). Surveys of local tourism suppliers showed that 70% said they were well informed, largely by the Internet, but 55% admitted to not knowing enough. The methodology outlined here is transferable and the process can be replicated elsewhere, supporting other regions in becoming climate-friendly tourism destinations,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uniquely positioning a region for consumers. The article provides a concise overview of tourism provider attitudes assess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hedding light on points of intervention, willingness to pay, main barriers and suitable adaptation instruments.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stakeholders is also discussed, which is indispensable for implementing successful practices in adaptation and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level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