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11篇
财政金融   14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27篇
经济学   34篇
综合类   162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46篇
农业经济   46篇
经济概况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首先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的学者,为中国后来的悲剧研究开了先河.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在考察视角的选择、悲剧精神的阐释和结构标准的界定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却有一以贯之之处.随着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系统深入,其悲剧思想从受叔本华的强烈影响到真正走进中国戏曲,从推崇出世解脱到看重“主人翁之意志”,从结构上的机械认定到灵活处理,已然发生了转变、发展而进一步成熟了.  相似文献   
362.
清代顺康时期的浙江嘉善,词坛鼎盛,名家崛起,丁裔沆、孙蝓是活跃于这一时期嘉善词坛的两位重要词人。《全清词·顺康卷》第12册收丁裔沆词3首,丁氏《香湖草堂集》存其作81首,可补《全清词·顺康卷》之遗。《全清词·顺康卷补编》第3册收孙蚧词7首,其中“瑞鹤仙”“水龙吟”两首系宋人辛弃疾、陈亮之作,今证其误。  相似文献   
363.
古代汉语在文体意义上使用的"散文"一词,出现在南宋.散文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唐宋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期.散文发展到唐宋,可谓真正从经史子中分离出来,由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散文于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自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64.
唐代政府对西域一直实行积极的西向发展战略,进行屯垦与边疆开发。在唐朝有效管辖西域的一百五十余年中,西域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使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从而有效保障了唐朝西北边疆安全和西域社会稳定,共同促进了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365.
晚宋时期(开禧元年即1205年--祥兴二年即1279年)的财政自开禧北伐以后,呈现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间虽曾有暂的局部的妇转,但总体上财政的走下坡路,乃至于崩溃的边缘。晚宋财政危机不断加深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段历史时期财政危机与宋朝长期存在的财政紧张局面是一脉 相承的,但也是呈现出新的特点,晚宋财政危机的原因中增添了新的因素。已有学者对蟓宋财政危机做过一定的研究,然而,要具体揭示晚宋财政危机的原  相似文献   
366.
宋代苏南地区人地矛盾及其引发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两宋时期苏南人地关系演变情况进行了探究。总体而论,在北宋前期,苏南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地关系也较为和谐。然而自北宋中期,缘于人口续增给耕地带来的压力,人们盲目开山围水垦田,以及为便利漕粮运输筑建吴江挽路长堤等造成积水之患,苏南人地矛盾开始凸显并日趋尖锐化,以致农业生态环境日坏,水旱灾害加剧,既制约了苏南人口的发展,又使苏、常二府粮食生产遭受重大波折。  相似文献   
367.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368.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369.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 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 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 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 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 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 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 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 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 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 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 “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 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