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 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 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 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 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 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 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 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 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 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 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 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 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 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 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 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 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健康思想与经营理念,其理论与思想有待深入阐释与梳理归纳。通过查阅古籍资料、结合传统医学理论,挖掘与分析古典园林营建中康养思想的生成环境与养生内涵,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探析其在健康思想引导下的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园林建构活动与健康生活。从健康科学含义出发论及知觉、感觉、肌体三大方面,从健康环境决策、健康园景营建、健康园居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证,进而获得现代语境中古典园林健康思维的生成机制,并对其在当代健康园林设计中的理论价值进行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对充实当代健康园林理论,促进以健康中国为导向的风景园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许多景名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 意。景名是风景园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园林景点的高 度凝练,是为景观增色、体现诗意的途径之一。借助地名的三 要素,从景名的音、形、义3个层面分析圆明园四十景的诗意 表现,以期为今后景点的命名提供一定借鉴。音的层面,音节 恰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景名平仄更能体现诗意;形的层 面,景名文字的选用和书法艺术的题名都可体现景观诗意;义 的层面,引用典故、借助已有景名和创造诗意景名均可体现园 林的诗意。  相似文献   

6.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7.
颐和园作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具有浓厚的中国园林特色及优美的风景,同时也蕴涵着深厚文化内涵.从颐和园的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对颐和园景点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以清代畅春园匾额楹联的意境表达内容作为研究切 入点,结合文献及已有复原成果对畅春园盛期的匾额楹联依据 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和空间落位,并以畅春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 空间为例,探究景题的文化内涵和园林意境。研究发现畅春园 匾额楹联题写历经康、雍、乾三朝,匾联内容的变化体现出园 林功能的更迭,体现出园主不同的审美意趣。畅春园的匾联内 容以状物点景和修身养德类为主,兼有勤政亲贤、宗教祭祀、 祈福祝寿、问道求仙等内容。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手法, 点明所处环境,体现清帝对治世境界、自然境界和神仙境界的 追求,起到了凝练主题和升华意境的作用,是探究清帝造园 思想最直接的载体。根据畅春园楹联匾额解析畅春园的造园意 境,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畅春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清代皇家 园林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湖行宫初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是清帝南巡线路上一座重要的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行宫。西湖行宫后苑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高超水平,是清代皇家行宫园林的重要例证。以西湖行宫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变迁脉络,论证西湖行宫的初创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利用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行宫园林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的圣因寺山园开发奠定了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八景”的基础,总结西湖行宫的园林特色表现在因山构园、院落结构与八景题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琼华仙玑”是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仪征室外展园,以《园冶》“时宜得致 古式何裁”作为设计的指导纲领,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景”作为核心理法。以《园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序列”包含的明旨、问名、相地、布局和理微等环节展开设计,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对古代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在当代展园的承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桂花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常见植物之一,其种植方式和景点题名意象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桂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桂花的种植方式、种植地点、景点题名意象及其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私家园林中桂花的种植地点主要为建筑周边和山坡,种植方式以丛植为主;桂花与其他植物种类搭配种植时,以梅花和桂花的配植最为常见;以桂花题名的景点非常丰富,其中“小山丛桂”意象题名最多;江南私家园林中桂花在精神层面主要表达了文人阶层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 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 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 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 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 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 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 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 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 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 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 “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 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源于汉武帝的神仙信仰。受此影响,其中的仙山形象应是上广中狭的台状构筑物。此种台状仙山与汉代慕拟自然的假山形象并行发展,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汉代图像资料中的仙山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一池三山”的仙山形态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了这一仙山形态在古典园林仙境景观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园林中用于迎仙的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理解早期园林中的景观内容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