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74篇
工业经济   174篇
计划管理   352篇
经济学   502篇
综合类   207篇
运输经济   14篇
旅游经济   36篇
贸易经济   160篇
农业经济   337篇
经济概况   30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21.
Mobilising under-utilised low carbon (ULC) land resources for fu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n help reducing pressure on high carbon stock land from agricultural expansion, particularly for deforestation hotspots like Kalimantan. However, the potential of ULC land is not yet well understood, especially at regency level which is the key authority for land-use planning in Indonesia. Therefore, this study explored ULC land resources for all regencies in Kalimantan. By analysing information from six monitoring domains, a range of indicators were derived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hysical area of ULC lan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indicators show largely different values at regency level. For example, regency Pulang Pisau has a substantial area of ‘temporarily unused agricultural land’ but a very limited area of ‘low carbon land’ – this implies that not all ‘temporarily unused agricultural land’ is ready for future exploitation when assessing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s a result of such diverging indicators, using a single indicator to quantify available ULC land resources is risky as it can either be an over- or under-estimation. Thus, ULC land resources wer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present paper by taking four regencies as case studies and comparing all the indicators, supported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collected from narrative interviews. This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estimate ULC land area by possible land-use strategies. For example, Gunung Mas was found to have a large area of low carbon land which is not occupied and might be suitable for oil palm deployment. However, the major limitation is that physical estimates cannot provide a complete picture of ‘real’ land availability without considering a broader range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e.g. labour availability). Therefore, physical land area indicators from different domains must be combined with othe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socio-economic factors underlying land under-utilisation to obtain better estimates.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实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ESDA)对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4.32%和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呈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碳排放区集中于豫东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多为Ⅱ级和Ⅲ级水平,空间分布更为均衡。23年来,河南省各地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整体上均呈扩大趋势,农业碳排放量的集聚趋势更为明显,高碳排放区域有向豫东南和豫北地区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趋向于均衡化发展。生产效率、劳动力和结构因素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未来河南省还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实现农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23.
城市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主体和减排的主要承担者。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劣势,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以期对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面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切实的行动,其中包括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性碳交易体系。研究首先对碳交易体系的国外研究作了简要概述,然后梳理了以欧盟碳交易体系为首的10个国外碳交易体系和中国7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的实践。研究最后对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几点思考,强调了数据的科学监测和林业碳汇在中国碳交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却并未表现出同等程度的改善或提升。采用30个样本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大开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地区经济趋同的同时,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尤其是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地区相比增长更快,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和条件(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未得到显著改善。在既有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下,西部大开发初期着力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开发,忽视教育事业、市场化改革、技术创新等软环境建设,导致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相对增加。因此,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规划中,应当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提升市场化水平,才能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6.
当前,国际碳基金运营体系日趋成熟。本文总结了国际碳基金在治理运营模式、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项目退出四个方面的运营经验;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碳基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目标,但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很多,其中碳排放过量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生产的同时,控制社区碳排放量、建设低碳社区成为我们的任务。它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政府对低碳社区建设非常重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依然存在诸如社区废弃物的低碳处理还处于粗放状态、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我们既需要认真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社区的成功经验,又需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进行改进,比如在社区建设低碳节能型建筑、激发社区居民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生活自觉,以及在能源的使用上尝试以新换旧等。  相似文献   
28.
[目的]碳足迹及碳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分析是当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热点问题。[方法]文章采用2004~2014年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结构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构建碳足迹模型,基于Arc GIS平台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1)2004~2014年河北省碳足迹由2.224 5亿t增长至4.792 2亿t,其中煤炭能源消费量占90%左右,唐山、邯郸和石家庄碳足迹值较高,分别占河北省碳足迹的33%、18%和16%;(2)2004~2014年河北省碳承载力由9 043万t增长至1.050 6亿t,其中林地碳承载力占河北省碳承载力的97%左右,西南地区农、林业发达,碳承载力相对较高;(3)2004~2014年河北省净碳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36 7亿t增长至4.236 5亿t,唐山、邯郸及石家庄净碳足迹较大,分别占河北省净碳足迹的40%、22%和16%;(4)除保定外,其他10个地级市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变化强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此次研究成果将为河北省未来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政策的建设提供参考。[结论]整体来看,河北省碳足迹及碳承载力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应加强温室气体的管控力度,减小碳排放给河北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9.
30.
China is attempting to initiate its own carbon market—an important market-based policy instrument which would determine the fate of global climate policy as the largest emitter of carbon dioxide across the world. This article looks at carbon trading development so far and examines the key challenges ahead in China. These past experiences—whatever from international CDM practice, or SO2 emission trading and a domestic voluntary carbon market—have paved the solid way to build the existing ETS pilots similar to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 The investigation into China’s ETS pilots discovered some important and urgent issues such as the capsetting and deepening energy market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