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30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187篇
财政金融   978篇
工业经济   402篇
计划管理   2409篇
经济学   2476篇
综合类   2562篇
运输经济   57篇
旅游经济   74篇
贸易经济   1043篇
农业经济   5581篇
经济概况   1834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573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483篇
  2014年   1071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1294篇
  2011年   1565篇
  2010年   1433篇
  2009年   1098篇
  2008年   1050篇
  2007年   974篇
  2006年   1037篇
  2005年   775篇
  2004年   637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welfare effects of commodity tax reforms. It is shown that tax reforms are welfare improving if and only if they satisfy the following intuitive property: on average, consumer prices fall for commodities with high marginal excess burdens. The rule is then applied to analyze a shift from differentiated commodity taxation to direct flat-rate taxation of labour income. The welfare impact of such reforms can be decomposed into two effects: (i) the increase in welfare associated with substitution among taxed commodities, and (ii) the loss in welfare associated with substitution between commodities and leisure. On balance, a shift towards direct taxation is desirable when inter-commodity substitution effects are large relative to commodity–leisure substitution effects. The analysis allows us to reconcile the apparently conflicting results of the tax reform and optimal taxation literatures.  相似文献   
62.
本文紧紧围绕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在深入分析农村宅基地闲置带来的困境以及造成宅基地闲置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策略:近期,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合理制定并严格落实村镇规划等措施逐步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远期,通过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等措施,彻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  相似文献   
63.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4.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1998~2005年以来2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从区位、经济等方面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5.
Recent two decades, the great changes take place in China, especially in land use area. After the marketization, the urban land potential of China releases gradually. Three models in this paper show the three stages of reforming land use system. This paper will give a clear picture of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that spans nearly thirty years.  相似文献   
66.
本文依据当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并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分析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构建体制基础和科技基础以及营造生态环境,是推行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67.
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赖以服务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处于“过午”时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逐步转嫁到全球。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理论的适用“闽值”在不断缩小,然而,它却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运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经济学、变革经济学:改写陈旧的市场均衡理论,务实推行必要的计划调节机制,避免人类可能面临的“灭顶”之灾;改换“理性经济人”基石,提升全民的道德水准,回归亚当·斯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完整思想;改革经济调节机制,积极创建“生态经济”的制度规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8.
高梁 《开放导报》2008,(2):19-22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实现,这是我国基本上平稳地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的主要标志。在肯定改革成就、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特别要正确处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体制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69.
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是效益更高的市场经济制度结构替代计划经济制度结构的过程.正式制度环境与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协调统一、相互融合是市场经济制度结构得以确立和维持的内在本质要求.农产品流通市场制度变迁的方式只能是在政府领导下局部推进、双轨过渡,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相似文献   
70.
利用1998~2004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过程,在研究时段内耕地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浅析了土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