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8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51篇
财政金融   84篇
工业经济   97篇
计划管理   440篇
经济学   950篇
综合类   199篇
运输经济   29篇
旅游经济   100篇
贸易经济   200篇
农业经济   832篇
经济概况   33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刘耀彬  王启仿 《经济地理》2004,24(5):600-603,613
在阐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涵义的基础上,引用了协调度概念,建立了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之间协调度模型,并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1978-1991年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发展时期,而1992-2001年是基本协调发展时期;②从空间上看,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明显存在着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协调发展程度较高,中西部除了少数省区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省区的协调发展都较低;③我国省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地区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区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省区协调发展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2.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 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 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 农业景观(ATL-Re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 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 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 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 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 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53.
河西地区农牧地域分异与农牧耦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耦合存在两种基本耦合类型:一是特定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中农牧业生产之间的内部耦合;二是不同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之间的农牧空间耦合。在对河西地区农牧空间耦合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现状结构和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对农牧空间耦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河西地区农牧空间耦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4.
产业结构软化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云泽 《当代财经》2004,(4):82-84,88
产业结构的状态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的趋势。产业结构软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服务化、高技术化、融合化和国际化,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破碎化等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 建设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布局 绿色基础设施以满足人类福祉的需求,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 点和景观管理实践的主要难题。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基于形 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路径分析等方法识别对地区景观生态 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源地与廊道,通过补充战略点的方式对网 络进行优化,进而结合区域实际状况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 构建思路。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尔市及阿克苏地区生态修复和绿 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其他干旱 区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 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6.
57.
We review developments in conducting inference for model parameter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temporal and cross‐sectional dependence with an emphasis on panel data applications. We review the use of heterosk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consistent (HAC) standard error estimators, which include the standard clustered and multiway clustered estimators, and discuss alternative sample‐splitting inference procedures, such as the Fama–Macbeth procedure, within this context. We outline pros and cons of the different procedures. We then illustr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discussed procedures within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designed to mimic the type of firm‐level panel data that might be encountered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pplications. Our conclusion, based on theoretical properties and simulation performance, is that sample‐splitting procedures with suitably chosen splits are the most likely to deliver robust inferential statements with approximately correct coverage properties in the types of large, heterogeneous panels many researchers are likely to face.  相似文献   
58.
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关联关系,以及财政教育支出对农村减贫的空间关联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空间关联上呈现出复杂、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区域间财政教育支出差异和人力资本差异与农村贫困联动矩阵呈现显著负相关,区域间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农村贫困联动矩阵呈现显著正相关。加强我国农村贫困的治理,需要考虑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关联作用,实施定向的、梯度推进的区域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59.
基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地理特征,依据2006-2015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测算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普惠金融发展空间集聚效应.结果发现:各省市农村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局部空间差异逐渐缩小.普惠金融集聚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存在正空间相关性,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鉴此,应加强区域空间金融合作,提高保险业普惠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发挥普惠金融集聚辐射作用,推动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0.
U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estimations, this study analyzes whether compensating variations vary across space using a cross-sectional data set from Chile.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describes and compares two econometric ways of modelling unobserv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Both approaches allow compensating variations to vary across spatial units by assuming some distribution a priori. One method assumes tha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discrete distribution (a group of regions that share the same coefficient) and the other that the preferences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each region has a different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cusing just on the average estimates of compensating variations, as the applied studies have done so far, masks useful local variation. More empiric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econometric approaches and how their results compare across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and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