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China’s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EPU) on its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and a wide range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using a time-varying parameter FAVAR model. Based on monthly data from 07/2003 to 08/2017, the time-varying structure of the model allows us to capture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which channel is relevant.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action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ies to EPU is highly asymmetric across macro-economic circumstances. Loose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ies are adopted in response to EPU shock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while policies are moderately tightened after the crisis. The China Interbank Offered Rate (Chibor) responds more sensitively and severely than M2 to EPU shocks. Additionally, EPU shocks have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consumption, exchange rates, bonds and the stock market, but showing a positive impact on credit, real estate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which might be due to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high investment retur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PU shocks significantly affect macroeconomic fundamentals through precautionary savings and financial market channels but lose their effectiveness through a ‘real options’ effect.  相似文献   
12.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几年实行的财政政策中,企业税费负担增长过快抑制投资需求与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相互抵消;发行国债的增速在下降,还本付息比例在上升,国债发行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国债主要投资于短期增加就业和拉动增长的基础项目上,其增长和就业连续性较弱.而货币政策方面,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总量性的政策,对扩大贷款,特别是对推动增长和增加就业最有用的中小企业的放款,几乎没有作用.贷存比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续下降和相对减少.因此,需要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转向市场取向刺激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和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减少税费负担,实行投资税收抵扣制,对积极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给予税收优惠;大力发展社会资本的中小银行,同时鼓励民间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发展,放宽资产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的一些政策,调整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结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型,则在未来的三四年中,失业率可以从目前的年10%-11%下降到5%-6%,国内消费增长率从目前的8.5%左右提高到年12%-13%,消费物价走出持续低迷,并且GDP每年以8%的速度再增长三到四年.  相似文献   
13.
受人口增长轨迹的非正常波动、转轨经济的不确定性及经济结构二元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的储蓄水平已经超过了经济最优增长所要求的储蓄水平。过度储蓄在劳动力资源无限丰富的经济条件下更易转化为资本积累,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率资本存量时,就会引起投资和最终消费的总量不均衡,使经济运行最终陷入动态无效。  相似文献   
14.
评西方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和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是西方常用的衡量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方法。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主要用来测算为达到对外收支均衡,实际汇率需要作出的变动,但该方法计算基本经常账户时需要作出取舍,且难以预期经济结构变化对一国对外收支状况的影响,具有扩大实际汇率的低估或高估等弊端。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直接通过单一等式测算均衡实际汇率,但应用该方法会夸大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由于这些方法存在弊端,人民币均衡汇率难以确定,因此,西方指责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从而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补贴或倾销的论调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刘宪法 《开放导报》2006,(4):11-14,73
对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本文认为用“流动性过剩”和采取总量均衡分析方法,不能准确地解释当前中国出现的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作者运用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重新分析后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不是总量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是货币市场的不均衡,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并特别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提示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三次时间集中、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宏观调控艺术不断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缺陷,烫平大的经济波动。当前,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应进一步提升,应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精确性、可预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努力构造宏观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实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依靠自身的先天优 势,促进资本融通发展迅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也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一定冲击。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 的发展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结构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第一,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股票市场产生负向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作用减弱, 并扭负转正。第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产生正向作用。第三,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作用较弱,正负效应更迭,以负影响为主。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介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可能渠道,尤其是隐性的与非法的流入渠道。针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加强风险监管力度,构建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有效的间接监管机制以及适当的预警机制;加强与各国政府在监管方面的合作;发展直接融资渠道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对国外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本文首先对2001年1月至2008年2月间的中国相对价格变动与整体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胀率上升会伴随着相对价格较大地调整;然后,本文研究了引起相对价格变动的机制,认为不同类别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都可能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最后分析了相对价格变动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4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2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季度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表现出一定的顺周期性;同时研究也证明了资本约束下低资本水平银行的顺周期性明显要高于高资本水平银行,严格的资本约束具有逆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