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浅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溪  刘立燕 《北方经济》2008,(13):62-63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一)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一种,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收购另一国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股份或资产,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珲拥有实际的或者完全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求,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中,学生在两至三年的国内学习后将赴海外继续求学,因而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国外高校的教学环境并取得良好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在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借以检验我国中外合作项目成效的一种方式。本文以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下,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立燕 《江苏商论》2006,(4):157-158
国际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跨国公司滥用转移价格造成本国税收利益的大量流失,中方合作者权益受损害,损害了市场公平,也损害了本国的投资软环境,使跨国投资者缺乏投资安全感。本文通过分析跨国公司滥用国际转移价格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换股合并会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燕 《财会通讯》2005,(12):41-42
一、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桩买卖(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并购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购买其他任何资产一样,买方应按购买成本记账。如果支付的购买成本高于所取得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则其差额确认为商誉。合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年金的产生是在养老制度的改革中产生的,最初是为了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不足,为退休人员提供比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我国年金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从无到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年金的发展过程,分析年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所谓燃油税,最初的考虑是将现今普遍征收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包括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等合并,改征燃油税,通过法律约定整合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基础设施开支.  相似文献   
17.
王文清(2003)指出,中国会计服务行业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中发展而来,对营销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营销人才和经验的匮乏。营销基础薄弱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计公司介入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其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手段。尤其是对市场份额不断蚕食,使我国会计服务业也日益意识到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我国会计服务业市场营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企业合并成为我国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换股合并因突破企业付现合并的约束,以股权支付形式实现迅速扩张而成为重要的并购方式之一。然而合并,特别是换股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却争论不休。自从1999年清华同方以股权交换方式吸收合并山东鲁颖电子使用权益结合法之后,我国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起采用权益结合法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2005-2007年间发生控制权转让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控制层级与获取的超控制权收益正相关,法律保护水平与超控制权收益负相关。研究表明最终控制人的控制链条越长,其获取的超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而较好的法律保护水平能够抑制其超控制权收益的水平。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采取政策措施推进控股股东缩短控制链条,发展核心能力,既能有效降低控股股东的超控制权收益,也有利于促进其获取合理收益;同时应进一步落实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改善执法效率。研究还显示对最终控制人较高的股权制衡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其获取的超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20.
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燕  熊胜绪 《经济与管理》2010,24(8):74-78,92
多数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是一种掏空公司的行为。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来说,控股股东是基于其独特的组织资源和能力获取控制权收益,这种收益具有合理性,它是对控制性股东卓越组织能力的回报以及在组织过程中对控制权成本的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是控股股东组织能力之外的滥用权力和钻法律漏洞所获得的一种非生产性回报,不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和掠夺。对控股股东侵害的规制,应在保护其合理控制权收益的基础上遏制其超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