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87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78篇
经济学   39篇
综合类   40篇
运输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99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69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近期,国家有关部委开始试点清理小产权房,为大规模清理小产权房做准备.北京市在全国首次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小产权房开发者的责任;福州市则在全国第一次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小产权房开发者的责任.这让人意识到国家对小产权房的处理力度正在加大.然而对小产权房的认识,理论界、法学界和政府部门各持一辞,并从不同层面影响着对小产权房的处置.本文拟就小产权房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可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2.
虞鑫 《商》2014,(52):240-240
[案情]被告人:卢有来,原系浙江万盛燃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盛公司)法定代表人。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0年3月份,被告人卢有来因资金需求欲向渤海银行杭州分行贷款,但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而未能成功。同时,被害人卢国祥也因资金需求欲向银行贷款,但其控制的富阳市绿槟榔商贸城不符合贷款条件,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2011年7月份,卢有来隐瞒其和万盛公司背负巨额债务且资不抵债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3.
集资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一种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集资诈骗犯罪一旦发生,往往被骗人数多,被骗资金数额巨大。集资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的头号犯罪,其严重地扰乱了国家正常金融秩序和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集资诈骗案件处理及时、准确、有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本文主要对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以及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比较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4.
赵武强 《乡镇论坛》2010,(22):37-37
重庆铜梁县侣俸镇一对夫妇谎称能帮助村民争取"种子补贴",以高于银行数倍利息的欺骗手法借款,诈骗村民现金上百万元。日前,这对夫妇因涉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15.
席亚丽 《大众商务》2010,(1):229-229
本文利用比较和实证分析方法,对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进行剖析及论述,深刻理解并掌握贷款诈骗罪,并提出笔者的见解:在法定刑的配置上,应考虑横向的相关罪名间的刑罚水平的协调和平衡问题,以完善该罪法定刑。  相似文献   
116.
高长海 《致富之友》2001,(11):30-30
我国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即构成该罪。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  相似文献   
117.
标本吴英     
吴英并非因集资诈骗而获死刑的第一人,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她却成为民间金融功罪交集的标本。如果通过此案能够促进和规范民间信贷的合法开闸,推进金融制度改革,也可谓吴英案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8.
诈骗罪是一个古而弥新的犯罪。文章拟通过一个典型的新型诈骗案例切入,对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的诈骗方式进行分析.驳斥将诈骗罪限于主观故意和作为方式的传统理论,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9.
张俊青 《大众商务》2010,(12):259-259
合同诈骗罪之所以区别于普通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罪的关键在于是否利用了"合同"这一形式。因此合同概念的界定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了构成合同诈骗罪之"合同"的形式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0.
《中国劳动保障》2012,(10):43-43
编辑同志: 2010年,我到一家服装公司上班,签订了3年期劳动合同。2011年,我因恶意透支信用卡被公安机关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由于我透支额度不大,又积极还款,检察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我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我被释放后回公司上班却被告知,公司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要与我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