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14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56篇
经济概况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淮北平原是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稳产增产。由于降水、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难以有效应对重特大气象干旱;而埋藏浅、就地可采、资源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则是最好的应急水源。文章通过分析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资源特征,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库的理念,并着重强调了浅层地下水库的调节功能。根据农用地下水的开采现状,以及应对气象干旱的农业供水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2.
淮河流域农业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朗  欧真真 《水利经济》2011,29(5):56-59
干旱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和粮食安全。以受干旱影响程度较重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旱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流域农业干旱灾情随年代的发展逐渐加重,且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1999~2008年间流域内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分析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3.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农业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对适应于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的不同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归纳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并介绍其应用情况,总结了农业干旱预测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结合农业、水文等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对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和预测预警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4.
冯玉祥与民国年间豫陕甘大赈灾(1928-193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玉才 《中国农史》2006,25(1):73-81
1928—1930年,豫陕甘三省遭遇了空前未有的大旱灾,旱灾迅速发展为饥荒,使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因饥饿而死亡。从1928—1929年初,冯玉祥在解决军事问题的同时,以主要精力领导三省军民通过赈济灾民、抗灾生产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抗旱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冯玉祥在不适当的时候发动了反蒋战争,使三省的抗灾赈灾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不仅加剧了灾区人民的负担,使灾民生活更加痛苦,而且加速了反蒋战争的失败和西北军的瓦解。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对中原核心区降水指标分析,揭示该区域54年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文章基于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2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年均降水量、干旱频率、干旱等级等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中原核心区降水波动性大,多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旱事件多发的态势,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的排序为轻旱中旱特旱重旱;冬季是干旱的高发季节且呈现出重发的态势。(2)中原核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就区域而言,郑州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且旱情较重。中原核心区发生高频次干旱的范围随年代际逐渐缩小。就季节而言,郑州为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高发地,开封和洛阳西部是夏季干旱的高发地,洛阳北部和开封东部为秋季干旱的高发地。[结论]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有针对性地抗旱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6.
我国农业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国家尺度上农业干旱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文章收集了1998—2017年的农业干旱受灾面积统计数据,采用多年移动平均、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尺度上农业干旱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尺度上,农业干旱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空间分布上,干旱受灾面积较大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这些区域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产区。旱灾占比较大的省份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区域,表明该区域旱灾发生较为严重;在时间动态变化上,基于旱灾面积和旱灾占比的评价结果表明,20年来我国旱灾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另外,国家尺度上旱灾占比的变异系数仅为0.49,远小于省级尺度上的变异系数均值。这主要由于国家尺度上同一年中不同省份旱灾面积的增减相抵,从而降低了国家层面旱灾占比的波动性。根据农业旱灾的发生特点,以地理区域作为分类单元,以旱灾面积、旱灾占比和旱灾占比变异系数三类参数进行Z值标准化和聚类分析,最终将我国划分为3个干旱区域。旱灾Ⅰ区包括西北,该区域常年受旱灾影响较为严重。旱灾Ⅱ区包括东北和华北,该区域旱灾发生较为严重,但旱灾波动性较大。旱灾Ⅲ区包括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该区域总体旱灾发生较轻,旱灾年际波动幅度小,即常年旱灾发生较轻。[结论]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可以阐明区域尺度上农业旱灾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究中国蒸散发时空变化规律,揭示耕地蒸散发特征与干旱灾害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MODIS ET模型,将2001—2018年8天复合遥感数据及每日气象再分析数据输入模型估算陆面蒸散量,分析中国陆面蒸散量时空变化规律;根据土地覆盖类型提取中国耕地地块,探究中国耕地蒸散量变化特征;结合干旱灾害统计数据,揭示我国耕地地表类型中蒸散变化对干旱灾害的作用机制。结果 (1)2001—2018年中国陆地年总蒸散量和年均蒸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南—西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低值区位于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2)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之间蒸散发差异较大,夏季的蒸散量最高,春、秋次之,冬季蒸散量最小。(3)2001—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4年耕地面积达到峰值1.424亿hm2;截止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达到谷值,为1.421亿hm2。(4)2001—2018年全国耕地年蒸散总量整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年际变化较大。五大粮食主产区中,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年均蒸散量最大,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次之,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相对年均蒸散量最小。(5)在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蒸散发和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结论 蒸散发作为大尺度可观测量在部分地区可以较好的反演干旱特征,研究中国不同下垫面蒸散发变化规律同时辅助其他变量,或许能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进而估测粮食产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8.
于洋 《价值工程》2014,(34):323-324
草坪节水相关研究意义深远。本文从草坪需水量、草坪抗旱、草坪节水方法三个重要方面介绍草坪节水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9.
程静  王群 《改革与战略》2012,28(1):99-101,170
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决定了干旱灾害的生成和强度,探讨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特殊生成机制对防旱抗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灾害脆弱性受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微观因素方面主要由农户、农业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行为所致;中观因素方面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制度、旱灾风险管理与保险制度、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农业保险补贴制度和农业保险监管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宏观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因素、市场因素、行为因素和法律因素。文章认为,化解农业旱灾脆弱性应从三个方面努力:增强农户、农业保险公司和政府行为的协调与适应性,加强农业旱灾脆弱性制度创新及推进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0.
干旱对山西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山西省近50年(1959~2008)10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年降水量系列资料,研究了山西干旱气象发生的规律和特点;走访了山西省九大森林经营管理局,调查了干旱对山西林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及生产上多年来抗旱的经验,探讨了林业生产上应对干旱的有效措施即抗旱节水造林技术,以便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特大干旱和灾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