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14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68篇
财政金融   2059篇
工业经济   936篇
计划管理   4864篇
经济学   7101篇
综合类   1838篇
运输经济   143篇
旅游经济   118篇
贸易经济   4197篇
农业经济   5832篇
经济概况   6590篇
信息产业经济   71篇
邮电经济   37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69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697篇
  2020年   782篇
  2019年   745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593篇
  2016年   872篇
  2015年   1330篇
  2014年   3136篇
  2013年   2795篇
  2012年   2453篇
  2011年   2691篇
  2010年   2828篇
  2009年   2404篇
  2008年   2595篇
  2007年   1752篇
  2006年   1481篇
  2005年   1230篇
  2004年   844篇
  2003年   840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559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经济师》2019,(1)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是时代赋予的"必答题"。森林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评判标准,当前的森林认证体系是2001年启动建立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森林的开发利用水平,更好地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文章从森林生态服务认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森林生态环境认证标准,并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理念,进一步探索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77.
78.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9.
那迪  于灏 《北方经济》2018,(4):76-78
基于建筑企业视角,分析建筑企业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的优势、劣势及相关机会等,以期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寻找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的拓展重点、风险点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0.
城市化、食物消费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1~2015年城乡人口分布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转型趋势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并通过非参数方法估计了城市化与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过去三十多年间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畜禽肉蛋类等食物消费持续增加;城市化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增加了居民饮食的碳足迹、水足迹、氮足迹与生态足迹,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和严重的污染问题;随着未来我国城市化步伐的进一步推进与食物消费转型升级,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将日益突出。最后,提出了通过减少食物浪费、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