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25篇
经济学   51篇
综合类   18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9篇
经济概况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三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82.
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由过去的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重视技术创新,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等全面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创新环境、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83.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政策的讨论热点,从地理区位以及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角度,把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的SD(System Dynamics)模型。并设计了自然发展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型、能源节约型、碳税干预型、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型、综合互补型等六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通过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对各路径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选取了实际GDP、人口数量、不可再生能耗、碳排放量等四个变量,创新性地借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对六种路径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互补型路径是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最后基于模拟结果,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宜性策略。  相似文献   
84.
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小之势;北京-天津产业差异性最小,同构性较显著,2008年后有一定缓解。从制造业各行业分工格局来看,京津冀区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已形成较明确的分工,但在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总体来看,区域的产业分工基本建立在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分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5.
采用改进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网络结构以及13个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不均衡特征,并逐渐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该城市群整体网络联系由京津向周边城市逐渐衰减,且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整体网络联系紧密,各城市间吸收、传递功能显著增强,但更多依赖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群内部城市联系强弱存在明显不均匀特征,具有一定梯度层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6.
基于经济驱动力—能源消耗压力—能源消耗效率脱钩指标,完善脱钩指标构建模式,并采用Tapio弹性系数法,动态评价“九五”—“十二五”时期年京津冀第二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态势。研究表明:九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先后经历“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脱钩态势;天津先后经历“强脱钩-弱脱钩-弱脱钩-弱脱钩”脱钩态势;河北先后经历“弱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弱脱钩-弱脱钩”脱钩态势。京津冀脱钩态势与河北趋同,仍处于“弱脱钩”态势,实现脱钩的前提在于河北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并提出加快第二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7.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支撑。京张冬奥会的筹办在推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完善的同时高效整合了京张冰雪产业优势,为后冬奥时代的京津冀整体要素流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应用空间网络分析(Spatial Design Network Analysis, sDNA)和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在定量分析冬奥会对京张交通网络通达性综合水平提升程度基础上,系统评估冬奥会道路体系建设对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冬奥会道路体系建设后区域交通格局得到显著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张北地区交通网络体系得到优化和扩展,形成了以京张铁路为核心的主要交通通道,张家口正式融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有效改善了京津冀原本较为松散的路网结构。(2)京津冀节点城市功能性增强,衡水市、秦皇岛市、沧州市和张家口市交通通达性显著提升,延庆和张家口市交通中心性地位得到有效抬升。(3)京津冀交通体系重点发展区域由“京石保”向“京唐秦”转移,不断放大并深入到河北腹地,有效推动了京津冀空港、海港、陆港一体化发展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进一步的优化对策与建议为:紧密市级与乡镇尺度上的交通联系,提升全局路网通达能力;优化京张交通网络结构,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延续冬奥会道路体系综合效益;细化完善冀北、冀南地区交通网络,加强京承、京秦主通道建设等。结果将为科学规划和完善后冬奥时代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8.
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的演变对于检验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区域创新产出综合知识,应用引力模型探讨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北京下科技创新的引力变化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基于断裂点模型分析了北京-天津、北京-河北以及天津-河北的创新产出辐射区间的演变过程。得到以下结论:①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背景下,三地空间联系不够均衡,北京的核心地位较为稳定;②天津市逐步扩大自身的创新辐射范围;③在三地的交界处存在创新辐射较弱地带,需要重点定位以实现三地整合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89.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文章旨在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为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强度的敏感性。[结果](1)2000~2015年期间,北京市以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天津市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河北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4 498.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 655.65亿元,2015年下降到4 547.64亿元,其中,天津市、唐山市、沧州市和廊坊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7.16%、15.8%、7.62%和14.73%;(3)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小,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目前土地利用的变化。[结论]应该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0.
Though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ro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order tends to be ignored.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stud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border effect on urban land expansion. Firstly, we propose three hypotheses and develop an initial model. The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is applied to th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findings in the case study, we concretize the border effect and reveal the mechanism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borders have an indirect effect on urban land expansion. The indirect effect consists of the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borders on medium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dium on urban land expansion. The border effec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borders on medium, while the disparity in border effect among cities and different years is determined by the impact of the medium on urban land expansion. Between 1990 and 2010,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were dominant components of the medium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THR). The social fixed asset was an important medium when regional marketization and integration were at a low level. Although urban land expands in the limited space built by administrative borders, it is caused by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among cities. Findings in the paper are expected to enrich our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ders and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rovide potential support for the delineation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