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19篇
工业经济   35篇
计划管理   68篇
经济学   118篇
综合类   38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56篇
农业经济   159篇
经济概况   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功能耦合的供应链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杜志平  穆东 《物流技术》2005,(9):115-118
论述了供应链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供应链协同运作的体制障碍及供应链系统协同运作的必要性,最后建立了一个基于协同运作的供应链耦合系统。  相似文献   
82.
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型企业拥有的物流资源优势出发,构建了资源型企业物流与资源型城市物流耦合系统,埘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进行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建立了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济宁市和兖州矿业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和运行结果分析。从物流角度为资源型企业下一步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含义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化的S型生长曲线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倒U型曲线,演绎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规律曲线,并以中国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随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着先恶化、后改善的不规则倒U型耦合规律,但该规律曲线只是它们实际耦合的一种演变趋势;(2)1985~2005年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耦合表现出先倒U型和后U型的阶段特征,而这种特征曲线正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经济增长的压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河西地区农牧地域分异与农牧耦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耦合存在两种基本耦合类型:一是特定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中农牧业生产之间的内部耦合;二是不同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之间的农牧空间耦合。在对河西地区农牧空间耦合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现状结构和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对农牧空间耦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河西地区农牧空间耦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5.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小城镇人地系统的剖析,指出当前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实质是人地关系问题,据此提出构建小城镇自组织机制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创建耗散结构以推动开放,利用势差以促进产业发展,保护生态以创造优越区域结构和加强分类指导以推动小城镇有序发展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之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7.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经济的助推作用。结果表明: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协调机制;无论在经济空间还是地理空间中,某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可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在东、中、西部区域中,耦合协调度的经济效应具备空间外溢性和地区异质性。基于此,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提升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区域内立足区域实际进行精准施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从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提出数字化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企业数据为基础,探讨区域层面的差异特征;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区域与行业双重层面,探究技术创新在数字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进程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当前中国数字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整体上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阶梯化分布特征,差异突出体现在规模优势层面。其次,技术创新对数字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整体上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且表现出区域和行业差异。一方面,不同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在中西部地区对数字化产业竞争力发挥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不同于数字化服务业,技术创新对数字化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持续驱动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制造业和数字化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的非均衡性状态。  相似文献   
89.
以重庆市为例,选取了15个反映旅游经济和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3—2013年重庆市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发展态势较好,耦合度从0.0119增加到0.6779,两系统的耦合互动效应由弱逐渐变强。目前两系统处在初级协调阶段,重庆市仍需加快交通建设以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contrasts goal-directed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M) in the Swedish university sector, which has been subject to increasing emphasis 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since the early 1990s. We adopt a macro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recent changes in PM related to governmental control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combine an extensive review of archival data with interviews in our empirical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the goal-directed model cannot be completely rejected as a heuristic informing recent changes in PM, a process-orientate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nsiderably enriches the analysis by making it less static and more contextually informed. In particular, the latter perspective better explains the evolution of loose couplings between formally stated goal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for PM by directing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conflicting constituent interests in the evolution of resource and cost allocation practices and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However, our empirical analysis also leads us to reconsider the conceptions of loose coupling as either a “given” feature of institutionalised organizations or an outcome of more pro-active resistance at the micro level prevailing in much earlier work in institutional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