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股利政策、股权制衡与公司成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2005年-2007年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面板数据),从公司成长性的角度考察了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实证影响。具体检查了现金股利和第一大股东、股权制衡以及公司成长性之间的计量关系,经验结果表明:中小板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具有强烈的发放现金股利的激励,公司成长性不能弱化第一大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其他大股东不能够对第一大股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牵制,甚至存在附和第一大股东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资金占用和公司绩效:来自其他应收款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体考察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济后果和制度成因时,首先发现其他应收款比重不仅对公司经营绩效(EPS和ROE)具有显著且较强的负面影响,还对公司盈利能力(盈利概率)具有显著且较强的负面影响。结果表明,大股东通过其他应收款账户对上市公司的占款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并会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及公司长远发展的后劲。另外还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其他应收款比重具有显著较强的非线性影响: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弱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去改善公司绩效,并减少对上市公司资金的无效占用;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强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去攫取私人利益,并增加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 相似文献
3.
第一大股东性质、控制模式与公司业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第一大股东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两个层面的控制权组合界定为控制模式,考察在各种控制模式下,第一大股东为政府和自然人的上市公司业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第一大股东超强控制和完全竞争的控制模式,政府和自然人性质的上市公司业绩不存在差异;在第一大股东高股权低控制模式下,政府性质的上市公司业绩优于自然人性质的上市公司;而在第一大股东低股权高控制模式下,自然人性质的上市公司业绩优于政府性质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4.
谢军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2):31-38
本文调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2003—2005数据),从风险分散化的角度考察了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对资本结构(公司负债)的制度影响。作者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具有显示的负向影响;即使在控制了公司其他主要特征(资产规模、资产结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的影响之后,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公司负债的负向效应仍然显著。这意味着,第一大股东持股越高,他们减少公司财务杠杆的动机就越强。该经验结果支持了本文风险分散化的理论预期:第一大股东具有显著的通过降低公司负债回避风险的融资倾向和管理动机。作者还观察到。作为法人(或非国有股东)的第一大股东比作为国有股东的第一大股东具有更强烈的动机降低公司债务。这一发现为风险分散化的理论解释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化的公司可能会偏离最优财务决策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绩效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壁垒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N型相关关系,即在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据绝对控股地位(40%)之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具有积极的治理功能;超过了这个区间,大股东的持股对公司绩效则具有消极作用;而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的进一步上升(65%以上),控股股东吸取个人利益的动力又会弱化,大股东股权的增加又会导致公司绩效的增加。此外,第一大股东性质对权益激励的影响也因第一大股东持股区间的不同而异,仅在20%~40%这个区间范围内,国家股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结果并不显著,而在其他的区间范围,国家股的持有与公司成长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2006年底已经实施了股改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采用收益-盈余模型检验了终极产权性质、第一大股东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已经实施了股改的上市公司,股权仍然相对集中;当上市公司属于国家终极控制时,盈余质量会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正相关;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控制能力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能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in Korea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Korean ownership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ominance of one primary owner who also participates in firm management. Existing literature offers two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behavior of such owner-manager firms,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and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hypotheses. We tested the alternative views to see how they are reflected in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arnings are more informative as holdings of the owner increase, supporting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est explanation for the owner-manager structure. Second, we examine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blockholders. On the one hand, institutions/blockholders have incentives to actively monitor managemen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institutions/blockholders may not render effective monitoring because they lack expertise, suffer from freerider problems, or strategically ally with management. These opposing views predict conflicting sign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and holdings of institutions/blockholders. We find that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increases with the holdings of institutions and blockholders. This supports the active monitoring role of institutions/blockholders. Finally, we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for chaebol (Korean business group)-affiliated companies vs. that for nonchaebol-affiliated companies, and fin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largest shareholder's holdings and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Thi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for chaebol compani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management entrenchment/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offsets the positive effects. This phenomenon is stronger for chaebol-affiliated companies than for nonchaebol affiliates. 相似文献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