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市域作为研究尺度,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综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一定的提升态势,且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全局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局部上表现为“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异格局,H-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不断向杭绍甬空间演化,而L-L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及滇西南地区。(3)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二三产产值比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  相似文献   
2.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AHP法,对江苏省洪蓝镇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价值的权重最大,其次为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评价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现代化性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从空间自相关的视角来揭示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区域农业现代化优化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及农业生态水平4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1998~2013年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GIS空间分析、变异系数CV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的Moran’s I指数、G*指数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3年长三角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东西方向递增,南北方向倒U分布;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表现出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农业现代化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地区,次热区主要分布在宁镇常及杭绍甬地区,次冷区主要分布在通泰扬及嘉湖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舟台地区;最后,有针对的提出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提升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PCA法、经济重心模型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1978-2012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主要成因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呈上升的态势,且发展非均衡性较显著;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在120°.261′~120°.622′E、31°.910′~31°.327′N波动,大致位于无锡市至苏州市范围之内;县域经济呈现以"苏锡常"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县域经济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差异较均衡,而东南—西北方向上差异最显著;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区域发展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三大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农民增收及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借鉴。[方法]文章通过GIS-ESDA模型揭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及分异特征,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农民收入分异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1) 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农民收入结构中最重要来源。(2)长三角农民收入全局表现出"集聚式"空间关联;局部农民收入H-H关联区集聚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嘉兴等地演化,L-L关联区集聚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长三角农民收入空间关联格局自组织性越来越强,东南—西北方向上农民收入呈现"峰型"结构。(3)城镇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政策是影响研究期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力。[结论]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案例地,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定量测度2000—2016年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水平,基于ESDA模型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镇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演化驱动因素及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0.5679,0.5913]要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0.5849,0.6141],城镇化效率东—西方向上递减,南—北方向上呈倒"U"字型格局。②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全局表现空间集聚分异特征;局部上城镇化效率H-H集聚区分布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演化,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浙江舟山、台州和安徽安庆、池州。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可有效解释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演化,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效率影响在江苏扬泰、安徽铜池表现更为强烈,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沪苏杭的城镇化效率影响具有局部优势,而科技水平对浙江舟台地区存在较弱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