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5篇
计划管理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其也面临诸多经营风险,例如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农作物保险为例,界定投保农户道德风险的内涵与类别,分析其产生机理,结果发现: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作物保险政策下,投保农户并不存在事前消极防损和事后怠于减损的道德风险问题,而是存在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等属于保险欺诈范畴的道德风险问题;建立健全保险机构在乡、村两级的保险服务体系则是减少农户保险欺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78~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均贷款和农村人均GDP的数据,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二者的变动趋势,发现二者都呈现"缓慢增长———波动增长———快速增长"的变动趋势;其次,运用协整检验证实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次,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长期和短期内农村人均贷款与农村人均GDP的关系均为正相关,弹性系数分别为1.30%和17.20%,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波动时,误差修正项将以13.09%作用力做反向调整,促使非均衡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最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内蒙古农村人均GDP产出和农村人均贷款额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51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在乡村生态振兴语境中探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新时期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呈现出农业资源节约保育水平有效提升、农业产地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绿色产品供给优质多元、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效显著的全新面貌。但也要认识到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存在绿色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效应无法有效发挥;农户生态意识缺乏,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随意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约束成为发展短板;绿色农业科技供给不足,技术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提出下一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应在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促进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科技研发与供给实现科技兴农四个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农户对农业保险赔款作用的主观感受,探索影响农户评价保险赔款作用的因素,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00多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应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了不同特征农户对农业保险赔款作用的评价,并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评价保险赔款作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耕地规模与质量的农户对保险赔款作用的评价具有明显的差异;农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总收入、耕地规模、农户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认知对其评价保险赔款的作用具有显著影响;农户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和其家庭的耕地质量对其评价保险赔款的作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耦合协调性和协调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耦合关系模型,以2004—2019年为时间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两者耦合发展趋势,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指标,综合分析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发展路径。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协调发展关系存在反向耦合和正向耦合两个阶段。2004—201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稳定提升,且生态环境系统波动性较大,生态建设综合水平高于产业水平;15年内蒙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耦合状态可分为4个阶段,即严重失调阶段(2004—2009年)、中度失调拮抗阶段(2010—2011年)、轻度失调磨合阶段(2012—2015年)、低水平协调阶段(2016—2019年),并对各阶段发展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分析了牧民收入与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证明了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灰色关联度最大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弱;第一产业关联度基本不变并稍有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全产业占比逐年递增的情况下,与牧民收入的关联度却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关联度从2013年开始有所回升。结论 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双轮驱动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二者相结合弥合了消除贫困与保护生态之间的鸿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者耦合协调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基础上,筑牢内蒙古的发展底线。  相似文献   
6.
高保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为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风险保障。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参与农作物保险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作物保险对引导土地流转市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参与农作物保险会显著扩大土地流转面积19.296万公顷,提升土地流转率1.427%;异质性分析表明,高保险密度、高保险深度的地区参与农作物保险对其增加土地流转面积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进而对土地流转面积产生积极影响。据此,应进一步扩大最新农业保险政策试点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实现高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地区土地流转市场的环境优化及农业保险产品高质量供给。  相似文献   
7.
运用前景理论构建政府部门监管农业保险市场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前景值矩阵,建立财政补贴条件下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影响模型,推理减少保险公司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条件和途径,并基于现实案例分析成因。结果表明: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成本、不规范经营收益和政府部门的处罚力度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经营行为选择;由于风险规避系数不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经营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别,政府补贴不能完全有效减少其不规范经营行为,甚至产生负面作用;现阶段政府部门的监管强度不够、处罚力度不足是农业保险公司不规范经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可通过增加监管强度、加大处罚力度对保险公司实施监管,保险公司可通过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农业保险供给质效。  相似文献   
8.
在过往十余年我国农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中,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微观案例界定保险公司道德风险的内涵与类别,基于博弈视角分析其产生机理,结果发现:在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二者的目标诉求不同,若政府对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不能给予有效监管,则保险公司不遵守经营规范所得收益要大于其遵守经营规范所得收益,从而导致保险公司出现违规经营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监管政策、整合监管资源、优化协办机制、加大监管力度、设置差异化保险合约等措施来减少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以来,内蒙古农业保险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低保障水平不能完全解决受灾农户的恢复再生产和同质化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差异化需求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内蒙古的经验证据对此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品创新和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