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各国金融资产配置方式不同 ,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存在鲜明的差异。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推论及其倡导的理想境界可能完全相反 ,由大规模银行组成的相对集中的产业组织结构并不一定导致竞争程度的下降。中国银行业偏高的集中率并不是影响行业竞争程度的原因 ,事实表明 ,中国各银行之间在存贷业务及其他业务上并不缺乏竞争。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不灵活、效率过低。即使中国银行业大幅度提高了商业化程度 ,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不宜于过度分散 ,保持相对集中的行业结构 ,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   总被引:141,自引:1,他引:141  
本文对运用SCP(结构—行为—绩效 )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及提炼出的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 ,认为在现代技术不断改变着银行运作机制、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的行业结构进一步向集中化发展、各个银行在努力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背景下 ,中国银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率是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 ,而不是行业集中的问题。从行业结构的角度为突破口的改革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振荡。正是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与市场份额集中于带病的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的侧重点就不能从行业结构的调整为起点 ,而是相反 ,要充分利用进入WTO后的有限的过渡期 ,在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发生显著萎缩之前 ,坚决地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 ,努力避免潜在金融风险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4.
5.
6.
黄桂田 《董事会》2009,(6):102-102
贪婪!是次贷危机之后华尔街的新标签吗? 或许,利己、逐利、贪婪,只有程度不同,本质差异又有多少呢?与生俱来的逐利性和贪婪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又伴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之后,将起因归于贪婪,归因于人的本性,这些道德批判,取巧有余,解决问题则未必是正途。难道可以通过商业伦理的教化去净化人的本性,从而抑制对经济的挑战和伤害吗?  相似文献   
7.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九次会议观点综述黄桂田,徐茂魁,陈秀山,武京闽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九次会议于1995年10月11—1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企业界人士,围绕“深化国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收入分配的改革作为突破口的。经过几个阶段的转换,基本确立了包干到户的分配格局。从微观生产单位内部看,这种劳动成果与劳动者收入直接结合的方式,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从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看来,农业收入分配体制改  相似文献   
9.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造了衡量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指标,并结合2000-2018年湖南省机械工业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事实研究,发现湖南省机械工业产业集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优化提升的空间.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消费者、制造业厂商和数据提供商在内的三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相似文献   
10.
要素间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与企业产权演进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有的企业产权配置理论是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通过比较要素的“特性”展开讨论的,然而从要素间在质的规定性上进行比较,本身具有不可比性。如果将企业看成是由多个要素所有者为取得合作收益而结成的特别合约,那么,各个要素所有者博弈企业的权益,其“谈判势力”的大小不在于他们各自所拥有的要素在性质上的特别之处,而在于供求量对比中显现出的各个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高低。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决定要素所有者间“谈判势力”大小,由此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这一结论能够逻辑一致性地、历史地、动态地解释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