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曹端波 《特区经济》2008,235(8):131-133
深刻理解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性,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思想指导,立足民族地区的区情,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与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应成为新世纪我国民族地方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商品既具有“物”的价值,又蕴涵“文化”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对“文化价值”的需求逐渐增长。由于商品“物”的价值的有限性和“文化”价值的无限性,因而在当代社会,以“文化价值”为主导的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兴起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诉求的增强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通过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唐代农民的身份地位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古代农民身份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农民在均田制崩溃后,逐渐从国家的严密控制中解放出来;在两税法下,农民人身自由得到加强.契约租佃制的普遍发展,使乡村社会农民与地主的关系由中古时代的隶属依附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化,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主要是以签订的"契约"为主;这一新型的"契约"关系对中国近世的形成开创了条件,并延续至明清.  相似文献   
4.
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某一种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标识。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依靠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民族村寨旅游,不仅需要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需要商标来实现文化的资本化运作。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有社会发展的差距、人类发展的差距。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西部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而在我国的发展却刚刚起步。从人力经济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费用的提供与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为两个方面,为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旅游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民族发展问题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应实施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居民脱贫解困,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