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8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全球公共债务危机从短期看是迅速扩大的公共开支,从长期看是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从根源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公共债务危机不仅进一步加重经济复苏的难度,而且对世界政治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来说,不仅要应对全球公共债务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更要分析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防范公共债务危机的发生,以保证中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运用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的经济改革信号,已被江苏省内众多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在江苏省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会对江苏企业、各行各业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在产业升级、创新等方面有怎样的想法?企业家和学者如何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2014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袁志田博士接受了《江苏企业管理》杂志主编唐政的专访。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穆迪分别将希腊主权信用等级下调,从而拉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序幕。2010年1月,西方评级公司警告将可能下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信用等级,引发了市场恐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均衡分析和西方“非均衡分析”在非均衡的含义、方法体系和政策涵义等诸多方面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非均衡分析是全面的、辩证的和具体的;而西方非均衡分析在本质上是局部的、静止的和抽象的。对于两种非均衡分析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中的应用存在若干误读问题,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阶段性逐步扩大的趋势,但相关文献大多倾向于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放在相同的框架下进行分析,从而忽视了开放条件下"外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因素分解发现,"外部因素"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途径不在于传统的收入政策,而在于开放条件下"外部因素"作用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美国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经验的分析,得出针对江苏当前经济发展的启示:即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战略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方向;通过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保证;通过构建和发展城市群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培育和促进产业集群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新建和改善公共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环境。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内生的创造性,同时又具有一种内生的非创造性,创造性和非创造性悖论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需要寻求新的自我拯救之道。创造性资本主义试图同时利用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创造性资本主义预示着资本主义终将创造性地消亡,它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性缘于它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考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对比较优势理论与世界产业转移、贸易与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仍然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从方法论比较上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动态方法,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采用静态分析,侧重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问题研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排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的科学性,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也决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次贷危机原因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金融危机向实体危机转变的逻辑相反,美国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经济危机,它是世界经济危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形式。其中,金融性因素是直接原因,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和贫富分化是深层根源,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张则是危机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把有关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争鸣推向新的高潮。本文就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中国宏观政策的协调运用、中国宏观调控的绩效,以及未来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观点做了简单评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