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7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 、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4.
5.
6.
7.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31个省份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FA模型剥离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很有必要;全国总体技术效率尚有25.9%的改进空间,且多数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人均GDP、人口密度、居民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对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作用有限;三大地区的技术效率有着较大差别,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各地区应结合自身效率的特征分别着重进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或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改善效率。  相似文献   
8.
统筹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利用“VHSD-EM”模型评价2010—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QAP方法探究了生态文明发展差距的来源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距均显著,粤港澳水平最高,黄河流域处于较低水平;(2)总体差距的主要空间来源是区域间差距,主要结构来源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差距;(3)QAP回归显示,从内源视角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差距、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差距、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差距以及制度健全保障差距对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差距的作用强度依次降低;从外源视角看,数字鸿沟、对外开放差距、市场化差距是影响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全面协同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理集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集中度、EG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等方法,对2003—201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差异;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聚呈现出减弱趋势,并表现出"先小幅上涨,后显著下降"阶段性特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向中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但东部地区仍是主要集聚区;部分行业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邓宗兵 《重庆经济》2004,(6):32-35,37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问题,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为“建设长江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