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墨子》在海外汉学研究中日渐受到重视。《墨子》的英译及其在海外的流传,推动了英语世界人们对墨子及墨学的认识,扩大了《墨子》的世界影响,形成英语世界对《墨子》的关注与国内墨学复兴的呼应。  相似文献   
2.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传递东方智慧的《论语》和追求文化还原的《论语》。  相似文献   
3.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庞德英译《长干行》被视为创作作品而纳入美国诗歌经典系列。这首译诗被美国文学接受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独特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字”对外来概念的翻译产生着独特的影响:“字”的表义性使得外来概念的意译名更易为汉语社团所接受;汉语组字成词时对语义互容性和语义透明性的要求也导致了对一些外来概念的误译和误读。认识到汉语“字”的特质,有助于译者进行更加理性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实证检验了在跨文化情境下前摄性人格与个人创新能力的内在关联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前摄性人格能有效提升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前摄性人格与个人创新能力的关系。作为边界条件,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前摄性人格和自我效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术语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从面向大众、表达情绪、展示文化三个方面可以领略到网络术语对人文精神的弘扬。这一特征体现了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百多年来,《庄子》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诸多译者,产生了不少优秀译本。这些译本的译者国籍不同,译本各有千秋。理雅各、冯友兰等比较注重传译《庄子》一书的哲学内涵,而华兹生、葛瑞汉、梅维恒、汪榕培等则兼顾其哲学内涵和文学特点。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角度和侧重点均有不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