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10篇
经济概况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关于中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5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50年之后的28年,在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政府通过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造成了城乡人口的隔绝。当时的计划经济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囊括在计划之内,人在哪个单位、在哪个岗位工作,都要服从计划。一旦城市经济出了问题,经常会采取清退农民工的方法缓解城市压力。这些现象的存在,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在这一期间,虽然工业化水平从不足17%上升到44%、增加了2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仅从11%增长到18%、增加了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弄清当前农村劳力和资金的状况及其使用方向,是十分必要的。安徽省滁县地区“双包”到户以后,农民投入的有效劳动增加,无效劳动减少;农村资金的紧张状况,也有了较明显的缓和。出现了剩余劳力和资金使用的新动向。农村剩余劳力的增长趋势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以来,滁县地区农村劳力的相对剩余明显化了。其直接原因,是生产责任制使农村劳力的使用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单位面积耕地投入的有效劳动增加了,精耕细作的程度加强了;另一方面,“大呼隆”式的低效、无效劳动减少了,农民可以根据农时,自主地安排农事,提高了劳动效率,缩短了农田劳动时间。农民说:现在  相似文献   
3.
熊景明:农民真正需要什么与现行的某些制度和政府行为之间存在着错位。这个错位大家都知道,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声音把它说出来,引起一些讨论和重视。今天的来宾,绝大多数都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研究的人,我们想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来讨论这一题目。下面我们先请温铁军发言,谈谈现在的农村基层组织和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在农村不宜采取资金紧缩政策资金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农村资金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按照本世纪末务农人口缩小到3亿的目标,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3亿多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要转移出1,500~2,000万劳动力。为转移这些劳动力和发展新产业,1990年前,每年大约需要200~300亿元,以后所需资金更多。从财政看。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援农业资金逐年减少,其中的事业费、人头经费却逐年增长,对支援农村公社支出和农林水气的生产性基本建设拨款非常之少。  相似文献   
5.
遵照高扬同志的指示,现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未定稿》1982年第3期刊登的《农村发展的问题和趋势》一文转载如下,供各农场和管理部门领导同志阅读。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是一些致力于农村经济改革的青年业余组成的。1981年7月,该组在国家农委领导下,对安徽滁县地区进行了调查。这篇调查报告是讲社队的,比国营农场的情况要复杂一些,而国营农场的有利条件比社队要多。但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 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很值得农场领导同志注意。调查报告中涉及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农场也是有用的。农场管理部门和规模较大的农场应组织几个有经济学知识的人,对农场进行这类调查研究,写出有较高水平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以对农村严格的全面管控为出发原点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农村改革从规象形态上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改革的根本原因.三十年来,政策调整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警察收支保卫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1980年的一段话讲得很精辟:“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8.
近一、二年,农村出现了耕地转包的现象,还有发展趋势。据全国21个省、自治区(除京、津、沪、内蒙、吉林、黑龙江、新疆、西藏除外)40个县(市)农村信息点的不完全调查统计,到1983年4月底止,转让承包耕地的户,已占农户总数的0.9%;转让耕地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0.7%。少数县、社超过此数。从实际情况看,耕地转包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必然出现的经济活动。对此,各地大都采取允许、支持的政策,取得较好效果。至于采取何种途径,如何正确处理转让户与承接户以及集体、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办法,都有些可取的经验。但在理论上还有争论,如耕地转包是否违背土地公有社会主义原则,有偿转包是否就象旧社会出租土地一样,等等。本期编发下列6篇稿件,供研究参考,并望读者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安徽滁县地区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较早,到目前为止,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达97%以上。该地区处在江淮丘陵地带,自然条件中等。1977年以前,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业产值,社员收入、粮食产量、商品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来,各项指标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81年7~8月间,我们在该地区农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把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写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对体能要求较高,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降低了农村老人晚年的福利水平,但是,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转移收入也会改善农村老人的福利。本文对劳务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外出子女的现金转移的间接效应可以使老人农业参与率下降,这里面要扣除未婚子女的收入转移,但是,子女外出务工的直接效应使老人农业参与率增加的幅度更大。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老人农业参与率上升5.8个百分点。此外,照料孙子剥岐对老人农业生产劳动的替代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