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4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微观金融研究课题组"2005年组织的三省(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项目区农户调查的数据,发现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的实际瞄准目标已从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上移到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收入户,甚至高收入户。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从需求方面讲,目标上移是因为贫困户对现有的小额信贷产品需求不足,同时,部分富裕户有较强的非农生产性信贷需求。小额信贷机构对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所做的变通,包括放松对贷款金额、联保小组和中心会议的要求,直接降低了富裕户参与小额信贷的机会成本。从供给方面讲,目标上移是由于在机构可持续性的压力下,小额信贷机构的中心主任和信贷员倾向于贷款给有非农经营项目和可以按时分期还款的农户。  相似文献   
2.
过去对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的研究集中在供给方面,本文应用大规模农户调查的数据,从需求方面研究了中国三个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低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贫困地区试验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不能自动地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许多贫困农户将自身排除在小额信贷市场之外。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中国的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没有能自动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它们仍然对中国的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提高小额信贷项目对贫困人群的覆盖率,需要通过减少对贫困人口的其他约束、依照贫困人群的需要定制小额贷款产品等方式来提高贫困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的改革为中心,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也更多的从直接的计划调控转为间接的市场调控,市场经济已深入人心。去年以来,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在刺激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银行贷款的过快增长,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通胀预期,银监部门开始采取措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户分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下,农户小额贷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借助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内嵌保险元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初步实现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基于对“五里明模式”与“六方合作+保险模式”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概括了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发展背景、运行机制及其特点,从盈利性、交易成本、风险控制、抵押担保与政府作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其理论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已有的三种农村金融研究范式对于指导信贷支农政策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 0 0 0年开始的江苏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目的是要解决困扰农村信用社的一些基本问题。本文剖析了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即建立县 (市 )联社一级法人、改革信用社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以及给予优惠政策以减轻信用社历史包袱等 ,并分析了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绩效 ,总结了江苏改革试点的经验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本文利用最新家计调查资料进行土地细碎化及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分块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仅为负,而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同时发现,在目前的生产技术及土地制度下,我国的粮食生产中规模经济几乎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的是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因此,加速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已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已执行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直接的财政资金扶贫,以工代赈扶贫以及扶贫贷款。这些项目一般瞄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8.
过去对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的研究集中在供给方面,本文应用大规模农户调查的数据,从需求方面研究了中国三个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低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贫困地区试验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不能自动地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许多贫困农户将自身排除在小额信贷市场之外。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中国的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没有能自动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它们仍然对中国的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提高小额信贷项目对贫困人群的覆盖率,需要通过减少对贫困人口的其他约束、依照贫困人群的需要定制小额贷款产品等方式来提高贫困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张龙耀  杨骏  程恩江 《金融研究》2016,432(6):142-158
中国自2005年试点以民间资本为主要投资者、“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并首次采用“中央—地方”分层监管体制。中央政府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杠杆率上限,部分省级政府突破这一上限,而部分省份却因受到间接监管导致融资杠杆率接近为0。本文基于2011年全国457家小额贷款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检验融资杠杆监管对小额贷款公司覆盖率、可持续性和风险行为的影响,将金融分层监管改革视作“准自然实验”以控制融资杠杆率潜在的内生性。研究发现,在当前融资杠杆监管政策下,不存在“覆盖率—可持续性”目标权衡。融资杠杆率越低和未突破融资杠杆率上限的小额贷款公司,平均贷款规模显著较大,农村贷款比例显著较低,经营可持续性和利润亦显著较低,表明融资杠杆监管政策既降低覆盖率,也损害可持续性目标。由于融资杠杆受限,小额贷款公司倾向于通过提高贷款集中度等方式追求盈利,可能会引致较大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近期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能否在产权、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等难题上有所突破?小额信贷是否可以取得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针对这些学术界、政策层和实际工作者关心的重大问题,由福特基金会资助,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战略经济研究中心于2006年5月20~21日在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