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本文从网络治理理论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科学数据为对象,分析建立长三角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时采用网络治理模式的优势,结合当前共享机制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是在双重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国际环境管理变革呈现出从行政主导向合作管理转变的趋势;另一方面,国内环境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行政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行政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不能有效地应对区域、流域污染问题、不能有效地应对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涉及多个行动主体的环境问题。合作管理的环境治理体系力图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整合行政、市场和社会参与三种机制的力量。从社会资源动员角度看,合作管理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强调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更是社会问题。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已成为公共治理变革的最前沿领域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国家被看作是社会福利的供给者和承担对财富的再分配职能,当下,这些职能正受到挑战。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国家被认为是在“收缩”,但是,国家也从事“构建”市场的活动,构建市场的功能在过去被掩盖,现在已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4.
政策缝隙、风险源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成为经济增长、体制改革和国家转型的依赖工具、手段和路径。政策的后果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来源。在推进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识别风险源。文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政策缝隙"概念,用来理解社会不稳定的来源。政策缝隙体现在对实质性利益调整或再分配的过程中,政策文本出现了时间、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一致现象,而政策不一致即成为风险源。在评估出风险源基础上,实现源头治理的关键是以科学和民主的方式来制定精细化方案弥补政策缝隙。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在简介有关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几种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与市场、政治稳定、政府权威、政府能力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等。  相似文献   
7.
鉴于再制造在资源效率、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近年来,大力推进再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呼声.然而,现实中,再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起步阶段,通常面临着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外部性等障碍,即市场失灵问题.文章首先从资源效率的视角理解再制造的内涵,其次探讨成功的再制造业所必需的关键要素,然后对再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归类,最后以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力伙伴关系为视角,提出矫正市场失灵的协同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21世纪变革的趋势之一,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复杂问题,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化。系统论认为城市化是城市系统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实质是城市系统复杂性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如何来衡量城市系统复杂性,如何来应对城市的复杂性是本文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论文首先从产权、公共事务民主治理以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公众、政府、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排污权交易的依据;运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三方的共同参与能有效解决排污权市场失灵的问题,使排污权价格能实现地区整体企业成本一效益的最优化;最后,阐述了如果政府和公众能参与到排污权市场的交易,就可以改变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或影响排污权交易,从而提高各自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再制造业扶持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再制造业发展迎来了“春天”。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再制造业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尽管我国再制造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和美英日等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经验加以研究,以期为我国再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