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卢江  陈弼文 《经济纵横》2019,(10):24-34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竞争软实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关系经历从行政主导为主转向市场契约与行政干预的双轨制,再演变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共享经济并存的大调整,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益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对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增加融资渠道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我国既定的劳动关系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体系、防止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被市场化侵蚀、扩大共享经济普及面等,构建和谐可持续的劳动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