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业经济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倪根金 《中国农史》1993,12(4):50-58
本文利用汉简材料,首先探讨了汉代垦区的林业状况,指出:垦区曾拥有一定规模的森林资源;不仅植树而且十分重视保护;同时存在过度砍伐;林木利用广泛。其次,通过多方材料分析,提出:因毁林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是居延垦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明清护林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竖立护林碑是明清时期护林的基本形式和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搜集到的百余通明清护林碑的研究,1、首在揭示了明清护林碑大量产生的原因,指出明清林业认识深入、风水意识盛行和毁林(尤其盗伐)现象严重是其三大原因;2、初步划分了明清护林碑的基本类型,提出其分为官方型、民间型和混合型三大类;3、利用碑文资料,具体考察了该时期的林业思想、毁林状况和护林机制;4、重点阐述了明清护林碑的社会、学术、文物和教育四大价值,并总结出对今日护林之启示。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在甲午战争前,较早见识这类近代科学技术产物的,主要是外交人员和因各种机缘出国的人。他们通过农业机械展览馆、农业机械制造厂和农田等渠道接触西方近代农业机械。所见的农机具包括耕耙机具、收割与脱粒机具、灌溉机具、食品加工机具等。认识呈现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等特征。近代化农业机械的效率使这些中国人惊叹不已,但因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引发了他们对中国要否采用农业机械的思考。这些认识和思考,既体现晚清中西文化交汇中有识之士寻求民族振兴的心路历程,又是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先导和必要的舆论、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4.
秦汉植树造林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秦汉文献和文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着重揭示了秦汉植树造林的基本轮廓和面貌。首先,阐述了当时植树造林的条件和环境。即:较广泛的认识;多方倡导和建立了一套职官及奖罚制度。其次,概述了当时植树造林的几种主要类型;如军事防护林、经济林、行道树、墓树……等种植。第三,详细论述了当时对林木的保护:不仅实行以法治林,而且帝王、社会舆论也十分重视,即使在边塞屯区、少数族居住地护林也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5.
《长安问花记》是反映北京花木历史的一部重要农书,然而,学术界对其作者生平及成书年代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误解。本文通过对地方志等有关资料的钩沉和考证,指出:作者宋启明为明万历至天启时人,精通文史,撰有《吕氏春秋注》、《宋云公诗文钞》、《长安可游记》和《长安问花记》等著述。官拜翰林院侍诏。后因不附魏阉,挂印而归,卒于故里。《长安问花记》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至天启中。  相似文献   
6.
1998年11月4-6日,由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农委、广东农史研究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农史研究室主办,农史研究室承办的“广东农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成立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香港40多家单位及法国、埃及留学生近百人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43篇,著作、学术杂志14种。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史学会会长郑重、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骆世明教授、党委书记黄朝阳、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他们深情地缅怀农史研究室的创始人梁家勉先生,称颂二十年来…  相似文献   
7.
倪根金  卢家明 《中国农史》2001,20(4):96-102
由于资料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马一龙生平及《农说》写作背景知之甚少或存在误读。马一龙文集在《玉华子游艺集》的发现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并使某些问题解决成为可能。经考证:马一龙生于1499年6月12日,卒于1570年,享年71岁;生活于官宦之家,有姐弟4人,子女3人;他从小关注农业,关心农民,从1534年起,便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垦荒地,经营农业,也就在这时,他写作了《农说》,而不是在晚年辞官后。  相似文献   
8.
倪根金  左晓丽 《中国农史》2004,23(1):121-126
在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的第一个金色秋天里,以探讨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与传统农业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1月18——20日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治蝗管理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完备的:治蝗制度的完善、治蝗组织体系的健全、治蝗人员的积极协调,在治蝗管理上体现了由下而上层层负责的思想。清代的管理机制在清前期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后期,社会动荡,法令法规如一纸空文,治蝗管理机制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汉简所见西北垦区林业——兼论汉代居延垦区衰落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汉简材料,首先探讨了汉代垦区的林业状况,指出:垦区曾拥有一定规模的森林资源;不仅植树而且十分重视保护;同时存在过度砍伐;林木利用广泛。其次,通过多方材料分析,提出:因毁林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是居延垦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