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随着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现有的社会保险格局难以适应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需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应体现灵活的特色.如何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正不断的走向成熟,作为汽车后市场服务消费重要内容之一的汽车美容行业引起了各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正是以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汽车美容业现状,对提高汽车美容业的服务质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美容业的特点,从服务质量、价格、店铺环境、店铺地理位置、沟通和促销五个维度出发,提出了由24个要素构成的影响汽车美容业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工就业矛盾突出,这个问题不仅仅考验到了政府,同时也考验到了我们的每一个企业。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乃就业之基,民生之本,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方式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可以说,破解农民工就业困局,没有企业的参与和责任担当,就难以较好地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5.
任玉霜  刘宁 《山西农经》2020,(6):19-20,23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阐述了城乡融合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从1990—2017年世界各地区农村人口的递减趋势中得出传统乡村必定消亡的结论。20世纪30年代到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要更加明确地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构建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及传承优秀文化五大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后继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组织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本文认为,合作社对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必须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面向城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放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将农村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层面,真正培养农村的后继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任玉霜 《全国商情》2012,(17):51-52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存量丰富,但是人口素质低,加上经营农业的观念落后,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制配套体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