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7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以2006年至2009年初发生的8起"强强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为研究对象,分析合并发生前后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的变化后发现: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的增多,市场结构呈现出市场集中度增加以及大所之间竞争更为均衡的特点,国内本土所的市场力量在逐渐增强,但与国际"四大"之间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从单变量检验来看,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客户的审计收费较合并前显著增加,但在控制其他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后,合并因素对审计定价虽仍有正向作用,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分析结果显示:收购发起公司在收购后的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变动均与收购前所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显著负相关,而与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无关,结论支持了自由现金流假说。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收购更多的是投资过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信行为对股东财富、股票系统性风险以及股票市场波动等都有一定影响。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定量性评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信行为的经济后果,则能为市场监管与处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信行为在被揭露的时窗内平均使股东财富损失2.35%,价值平均500多万元;股票的系统性风险也因为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而被显著性放大;股票市场的整体波动则随着失信案例的增多而加剧。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市企业的诚信危机一直是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 ,本文研究公司治理与上市企业发生失信行为概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除了大股东行为与高管激励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外 ,其他公司治理特征的解释能力有限。本文认为 ,我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完善 ,更需要实质上的增强 ,尤其要切实限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6.
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与上市企业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保护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地方保护是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通过设定境内贸易壁垒等手段阻止外地产品的进入,从而造成市场分割。本文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视角出发,首次分析地方保护主义对上市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地方保护越严重的地区,企业预期的可持续增长率越低,实际增长率越容易低于预期增长率,实际增长率的可持续性也越差。综合结果表明,地方保护主义无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的《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禁止内部人短线交易,并设置了内部人禁止股票买卖的敏感期,但内部人亲属不受此限制。本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的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数据分析发现:(1)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亲属对内部人任职企业的股票交易次数已经远远多于内部人自身的交易次数;(2)内部人亲属的交易存在很多的短线交易行为与敏感期交易行为;(3)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整体而言能够获得超额收益;(4)短线交易与敏感期交易有助于内部人亲属获得超额收益;(5)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亲属获得的收益比其他内部人亲属更高。据此,本文认为证券交易监管机构需要关注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尤其警惕内部人亲属交易可能成为规避内部人交易管制的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为例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信号传递效应。数据显示。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首次宣告,饮品企业平均市场反应为负;而随着案件进入反垄断审查阶段,饮品企业的负市场反应逐渐消失;当案件最终被商务部否定时,饮品企业平均市场反应为正。数据结果支持了竞争效应假说,即外资并购传递了目标行业竞争压力即将加剧的信号。对饮品企业的单独分析显示,盈利能力与汇源果汁较为接近的饮品企业受案件的冲击更为明显;它们对案件首次宣告表现出更强的负市场反应,而对案件终止宣告表现出更强的正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研究着重于股票价格行为的计量分析,但潜在地忽略了制度因素尤其是法律、法规等对股价行为与信息效率的影响,同时忽略了资本市场有效性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本文应用法金融理论检验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对股票市场效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逐渐呈现出更为有效的状态,但个别法规会对市场效率的发挥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曾亚敏  张俊生 《金融研究》2009,(11):143-15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含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者)的短线交易行为进行了研究:(1)上市公司高管的短线交易能获得超额收益吗?(2)不同职位的高管获得的收益具有差别吗?(3)高管为短线交易行为提出的辩解理由是真实的吗?基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数据,本文的经验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上市公司高管的短线交易行为能获得超额收益;尤其是监事的短线交易行为更多、"择时"能力更强;未说明原因的短线交易行为(即默认故意实施的短线交易)与"对相关规定不了解"这两种具有主观意图的短线交易都能获得超额收益,而"误操作"导致的短线交易平均而言未能获得超额收益,这意味着高管提出的辩解理由整体而言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