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2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在外需增速大幅度回落的带动下,出现明显的回落,但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快速提升,面临的结构性价格上涨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幅放缓"与"通货膨胀抬头"可能成为自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区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2012年,预测全年GDP增速为9.2%,全年固定投资名义增速较2011年出现轻微回落,增速为22.3%,实际增速与2011年持平。2012年,消费名义增速将有所放缓,大约为16.6%,但实际增速却有所提高。贸易总额增速进一步回  相似文献   
3.
受此轮经济调整负面冲击影响最大的是外贸依存度高、出口制造加工品并进口大宗产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此次调整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增长率的下降,世界经济增长的多极化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全球性的通胀压力会减缓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国家调整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宏观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繁荣阶段 自2004年以来,投资和对外贸易推动型扩张主导着本轮经济周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应对金融动荡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去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其影响自今年以来逐步扩大,逐渐发展成金融危机.美国成为重灾区,欧洲和亚太地区都受到波及.金融危机中的资产价格迅速下降,为金融业并购重组创造了条件.因此,金融成为新一轮全球利益调整主渠道.此时,须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动荡发展趋势,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实现在动荡环境中的我国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微刺激”效果下降,而“强刺激”带来了严重后遗症,导致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政策框架在整体上出了问题。重构我国宏观政策框架的战略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短期应对不断加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2)中期应对结构调整的负面冲击;(3)长期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调控模式。重构政策框架的原则性要求包括:(1)宏观经济及金融的稳定性与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显性目标;(2)财政政策主要指向结构调整期的短期阵痛,货币政策指向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性;(3)宏观政策应该遵循市场化、可预期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选择国债市场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变国债发行规模和方式,推动国债市场的大发展和大开放,以此拓展整个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的宏观层面由于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使总体经济增长回落。反映在股市上,表现为股票价格的箱形波动特征,从而1998年的股市给投资者留下了许多的遗憾。新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宏观层面已经开始显露转机,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不同的板块之间由于其潜在投资价值的差而会有不同的表现。新重组板块将成为市场的热点1999年将是国企改革和重组的关键一年,资产重组板块仍将成为市场的热点,但《证券法》的出台将使得企业盲目重组,拼凑业绩的做法有所收敛,题材的泡沫将逐步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外部环境恶化、国内周期性调整进一步深化等多重压力,但在宏观经济政策一揽子计划的强力刺激下,成功终止了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加速下滑的态势,开始步入"止跌触底→结构分化→底部振荡→前期复苏"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预计2008年GDP增长达到9.6%,2009年增速为8.42%.预计2009年价格将出现持续下滑的局面,但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作用下,通货紧缩的局面不会出现,全年CPI将为2.3%.  相似文献   
10.
协同增长目标和民生目标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具备长期动力和短期动力相互交织、多空力量相互对冲的特征。要使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步入黄金律增长路径,必须寻求到增长目标和民生目标协同的政策组合来破解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局面,以更加积极的民生财政政策来对冲短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