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马大卫 《特区经济》2015,(3):159-160
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将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化环境下应对各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经营风险。关于跨文化培训的相关结论和对策众多,但大多过于宏观,并未过多关注被培训员工个体层面的具体对策。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智力的相关研究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从文化智力的视角,浅析企业在进行跨文化培训时员工文化智力培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向国际市场.然而.企业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如何有效地进行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相关理论.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后.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并结合中国企业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无形中加速推动了先前各种产业间的融合。尤其是以WiFi技术的普及为标志,将移动电子商务推向了更高的发展。本文试图从WiFi环境的应用现状等方面来论述和探讨移动互联网可以借以发展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燃煤电厂副产物脱硫石膏和污泥在雨水中或作为固体废弃物加工过程中,吸附的痕量元素会再次进入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选取安徽省3个典型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机组,通过欧洲共同体标准物质局(BCR)逐级提取法测定脱硫污泥和石膏中Cr、As、Cd和Pb的赋存形态,应用标准毒性浸出程序法(TCLP)对脱硫石膏的浸出毒性进行测定,分析脱硫副产物中Cr、As、Cd和Pb的潜在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脱硫污泥中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脱硫石膏;脱硫石膏中Cr和As稳定性高,Cd和Pb元素有效态占比大于50%,迁移能力强,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风险;脱硫污泥中Cr、Cd和As的迁移能力较强,环境风险较高,其中Cr在氧化环境中不稳定,Cd在酸性环境中更易浸出,As在氧化和还原环境中均不稳定;pH和固液比对石膏中重金属浸出有重要影响,不同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b、Cr和As浸出率随着pH的降低而增大,随液固比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达到平衡;Cd的最大浸出率低于其他3种元素,浸出率与pH和固液比的相关性较弱,在pH为4.47时,浸出率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燃煤电厂脱硫副产物处置及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探究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主要环保设备对元素排放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文献调研、理化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一台600MW超低排放、超临界机组湿法脱硫装置(WFGD)和湿式电除尘装置(WESP)排放细颗粒物中Cr、As、Se、Cd、Pb、Hg元素分布及排放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燃煤机组排放PM1、PM1~2.5和PM2.5~10的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为0.85、0.18和0.02mg/m3,WFGD 对PM2.5~10的脱除效率达到95%以上,WESP对粒径小于2.5 μm细颗粒物的去除效率优于WFGD。WFGD入口处PM10中Cr、As、Se、Cd、Pb、Hg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8、0.2、28.9、27.7、7.3、2.4 μg/m3,各元素质量浓度在不同分级颗粒物中的分布规律均呈现随着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颗粒物在经过WFGD后,Se元素质量浓度下降70%,Cr元素质量浓度增加466%,Hg和Pb元素质量浓度增长325%和205%,Cd和As增长101%和113%,微量元素主要富集在细颗粒物中。WESP出口处PM10中Cr、As、Se、Cd、Pb、Hg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3、0.2、8.9、8.2、3.5、1.0 μg/m3,颗粒物中有害微量元素呈下降趋势,其中Se元素质量浓度变化较小,其他5种元素质量浓度均下降约1倍。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一种存量更新阶段,大拆大建与底蕴流失使得历史地标街巷中的内聚、交流和拓展等功能逐渐弱化,导致具有记忆传承价值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绅士化现象。通过分析历史地标街巷的现状及与其关联人群需求,从街区记忆视角探析其在构建“新活力”过程中对“旧印记”的植入,从人群目标和街巷空间两个路径来建构复生居民日常化场景、适应传统文化特色的更新模式。进而以广州某街巷为例,尝试通过文化资源的提升与完善、闲置空间的置入与重组、游憩模式的筹划与搭建、街巷运营模式的组织与再生四个层面构建具有韧性的、迎合未来发展的历史地标街巷的更新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