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28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要素流动既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反之,产业结构变迁又会通过微观效应推动创新主体创新。基于1998-2018年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回归结果表明:R&D人员流动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抑制了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溢出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R&D资本流动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其它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R&D人员及R&D资本流动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抑制了其它地区的R&D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2.
服务贸易的日益快速增长是我国入世后服务贸易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引入贸易竞争指数,对入世前后两个阶段的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的比较分析,以寻求对入世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大.对此,文章将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相结合,就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归纳方法,归纳出一套包括3个层次、16个具体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多指标排序法对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的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循环经济推进总体态势良好,但与地区GDP增速相比仍然存在不足。比较研究得出,上海市循环经济推进效果最好,浙江次之,江苏殿后。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经济成份的比例、产业结构以及国有资产结构状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研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1000美元之间的国家、产业结构处于剧烈的变动和调整之中,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00多美元,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各地区间发展又不平衡,产业结构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企业兼并在我国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我国企业兼并现状分析,提出兼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通过在产业生产环节中建立仿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来达到资源和生态消费节约的目的。但生产领域中的价值体系、技术范式和制度约束等方面仍未形成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生态理念与循环实践存在着两难抉择。在产业园区,由于具备物质和能量循环和成本降低的条件,通过制度安排将生态消费纳入企业成本,并在园区的规划和运作中加强产业生态化的导向,会因资源和生态的节约使园区产业逐步实行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再就业工程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就业工程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采取以政府为主,通过资金投入、政府政策扶持和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等措施,采用企业安置、自谋职业、社会协助解决等手段,为失业人员和企业“冗员”提供再就业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向生态性回归的理性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工业化进程中所创立的线性生产模式,在私人资本获利性和生态环境无价性的经济制度下,已经无法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人工产业系统必须向生态性回归。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产业园区的实践,模仿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人工产业系统,可以形成市场的经济理性和生态的社会理性相融合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制度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而能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1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失去了采用传统保护手段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某些产业的关键环节选择技术跨越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高技术引进效果来有效实施技术跨越,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国际分工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