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9篇
经济学   1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席长庚 《经济师》2006,(2):193-194
19世纪以来,金融企业文化,在我国古老的金融业和新式银行中产生,但“金融企业文化”这一提法却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从此,北京市金融业文化建设逐渐有所进展。目前,北京市金融企业的决策者、参谋助手以至员工都已开始关注、研究这一问题,有的达到了一定深度,并联系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和西方经济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探索。有几家银行、公司已经有了实践,总结出经验。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人民储蓄事业在健康发展。截至今年第一季末,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已达624.47亿元。1979年至1981年的3年间,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增加355亿元,比1978年底增加1.7倍。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有些议论。有人说储蓄存款增加这么多,是因为市场上没有东西,群众有钱没处花。也有人说,储蓄的增加,使国家背的内债越来越重,这不得了。还有人说,国家用人民储蓄的钱进行经济建设,不如相应地多发一些票子。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下面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储蓄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近几年来,社会购买力与市场商品可供量有差额,有些商品供应不足,群众把钱暂时存入银行储蓄起来的情况是有的。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是由于市场上商品供应不足的结果。我认为,近几年来储蓄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群众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结余增加。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两种金融体制同时并存经过13年坚持不懈的改革,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体制。从信贷计划指标的行政管理,到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初步建立了宏观调控体系;从只办理短期贷款,向扩大信用范围,支持经济建设、科学文化、旅游服务的全面发展;从单一信用到采用多种信用工具,发展多种信用形式;从否定  相似文献   
5.
北京金城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金城银行●席长庚金城银行是旧中国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与盐业、中南、大陆三家银行一起统称“北四行”。金城银行创立于1917年5月,北京分行同时建立,从创立到解放后实现公私合营,有34年的历史。金城银行创办时,总行设在天津,经营中心在北方。总经理周作...  相似文献   
6.
保商银行始末席长庚位于北京西交民巷东口的保商银行旧址,现在是中国银行的一部分。这座建筑物,地上三层,立面用花岗石作希腊柱廊,檐口突出,坚固感强,是近代银行建筑装饰典型。这座大楼历经沧桑,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被日伪占用,在这里办起了伪中国联合准备银...  相似文献   
7.
北京兴业投资公司是新中国诞生后,北京建立的第一家投资公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北京,举国欢腾。北京市工商联和北京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在开会时议论,新中国定都北京,是我们北京人的光荣,而北京的生产十分落后,与首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8.
席长庚 《经济师》2000,(2):146-147
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经常出现中央银行这一名词,究竟什么是中央银行,它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谈一些情况和看法。在近现代银行业中,按其职能划分,有对企业和个人服务的商业银行,有专门负责某一方面业务的专业银行,还有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央银行等。一、中央银行并不是在银行业一出现就产生的银行业产生于货币兑换业。早在中世纪时代,从商业资本分化出兑换商人,他们逐渐变为银行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范围愈益扩大,需要在全国范围流通的信用工具,这种流通工具只能由资本雄厚并在全…  相似文献   
9.
10.
保险史话     
席长庚 《经济师》1998,(7):100-100
保险史话●席长庚保险作为一种补偿和分摊意外损失的经济手段,其思想萌芽可上溯到先秦时代。《礼记·礼运》提出“使老有新络,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问题。《逸周书·文传》指出:“天有回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