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3篇
农业经济   8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手段,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经济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相对性、现实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加入WTO 的需要,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改变传统工业发展不可持续的有效做法之一是变线性的物流模式为循环性的物流模式,走工业生态化之路。基于绿色物流的工业生态化发展模式要求企业个体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群体朝生态工业园演进,区域层面建设工业剩余物交换网络,社会层面要求推动循环物流的运转。  相似文献   
3.
确立建设生态省的科学指导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生态省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生态生产力 ,恢复与建设优良的自然生态系统 ,并把此优势转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优势 ,又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反哺于自然生态系统 ,以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以此为指导 ,福建在建设生态省中必须注意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生态道德研究的概况,归纳了生态道德的研究重点:生态道德的思想基础;生态道德的建设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高校生态道德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道德"未来研究重点:与生态道德相关的几个概念的界定;生态道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不同社会属性人群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生态道德思想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指导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迎接生态文明世纪2 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 ,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必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社会生产力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呈波浪式地发展 ,社会文明也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呈波浪式的发展。以蒸汽机等技术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曾经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但也日益显露出其弊端。工业文明提出对自然的“征服”和“挑战” ,大量地掠夺了自然资源 ,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使得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膨胀 ,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 2 0世纪前半叶频繁的经济危机和后半叶惊人的畸形消费 ,又从另一方面大量浪费了社会财富 …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世界各国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作为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产业;论述了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中,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明显的三赢效果,中国发展生物质能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其有效的举措;指出能源危机是制约福建省中长期发展的瓶颈,开发生物质能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并提出福建发展生物质能的战略、布局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厦门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观从新的角度研究大学德育。人与自然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同一性占主导地位、和谐协调观、平等民主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系统、联系、开放和动态和观点是生态文明观的一些重要原理。以生态文明观的新视野研究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指导大学生品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品德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更有效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发展生态工业存在正外部性,为促进生态工业发展,必须考虑其发展机制。激励与监督机制作为外部动力促使工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需要绿色技术保障,这要从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获得,有了技术可行性还必须要有经济可行性,这要从运行机制中谋求,通过运行机制产生经济效益并产生获得更多效益的内部动力。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外部动力作用、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技术保障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内部动力作用共同推动生态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油茶林大规模经营模式受到推崇而家庭经营模式受忽视的状况,以江西省宜春市为研究范围,基于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数据,测算不同经营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运用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经营模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油茶林大规模经营不可行,小规模经营才是保障原料供应的关键,建议完善现行补贴政策,结合精准扶贫,引导农户进行集约化经营,以实现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