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2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华漕镇位于闵行区北部,吴淞江南岸。近年来,随着虹桥主城片区单元规划编制的推进,作为虹桥商务区、进博会、南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直接辐射区域,华漕镇在闵行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速迅猛,集建区村级集体物业急剧减少,农民土地基本被征收,面对集体资产收入锐减和农民收益分配的现实矛盾,如何让农民的收入能够随着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水涨船高”,营造镇级资产、集体经济“和谐共生、发展共享”的良好局面,成为华漕镇党委、政府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优质种猪是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种猪基因库,但国内生猪九成以上来自国外种源,养殖户不仅要承担高昂的成本,也可能在这一关键环节遭遇“卡脖子”。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一家诞生于浦东、成长于浦东的上海本土种猪育种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承担了打造生猪种业中国“芯”的责任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4.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研究领域已从并购交易拓展到企业价值管理.这些变革源自股东权利的复苏以及公司管理层对股东价值创造的关注.本文旨在从企业价值提升的角度对企业价值评估进行研究,促进企业实施价值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休闲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归纳上海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上海市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政府访谈与企业走访,结合对休闲农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上海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措施、现存问题、原因与解决思路。结果 上海市主要采取了出台基础政策、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金补贴、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3种方式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在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与休闲服务提供3个环节仍面临着“三品一标”农产品有限、加工农产品开发不足、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休闲服务提供同质化较高等瓶颈。结论 上海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包括:规划布局不够完善,科技融入不够充分,配套政策不够丰富,管理冲突有待协调,人才导入函需增强,资金扶持不够均衡。上海市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需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因地制宜确立规划布局,利用科技优势打造产业精品,逐步完善休闲农业配套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制定多方协调机制,加强人才合作与导入,丰富并平衡资金扶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创新成为了知识工作非结构化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关键内涵之一。对创造与创新的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而对创新活动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界定。在梳理国内外创造与创新过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分类,从阶段性与知识转化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内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模型(IR-SI-SD模型)。该模型为知识创新活动不同阶段内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依据,促进创新过程中关键成果的结构化转化,最终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将始终把为顾客营造难忘的回忆、视顾客为价值创造主体的体验营销观念应用到京郊采摘篱园的经营管理上,既能弥补存在的不足,又可以大大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虽然消费者的体验偏好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的为各种评价标准排序,降低主观差异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采摘篱园价值创造的主要方式。在经营者自如运用体验营销观念的前提下,采摘篱园将能展现巨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机构运动学和自动控制原理进行分析,找到了设计的缺陷,并拟定了改进措施。改进后的曲柄飞剪机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达到了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通过理论推导与演绎,解析了知识工作中个体创新的形成机理,着重分析了个体知识创新的核心认知行为,构建了个体知识创新模型。研究发现,体验、隐喻、逻辑思维和再体验是个体知识创新过程中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核心认知行为。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知识工作中个体创新形成机理的认识,为后续分析知识工作中信息技术对个体创新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