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态工业园来说,由于成员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柔性问题成为制约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提高柔性是生态工业园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稳定发展,会受到技术、结构、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因子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生态工业园柔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论证了两种工业共生模式的柔性及影响因子的区别,揭示了其稳定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为不同模式生态工业园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世界企业管理,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创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互相依存,强强联合,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优势,竞争未来市场,那将是管理加艺术的管理。如果说100年前诞生在美国的“泰罗制”形成了科学管理从而取代了经验管理而成为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的话,21世纪特别是50、60年代之后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以行为科学为标志的,决策论、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公共关系理论、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企业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趋势.发达国家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不仅为宏观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力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也称工业生态群落,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它通过成员间的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研究。我国的工业生态学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生态工业园区是在过去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一个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形式。在现…  相似文献   
5.
在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上 ,我国目前采用的补偿性原则存在对专利权人保护不足的缺陷 ,应在兼顾补偿性和惩罚性赔偿原则的基础上 ,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合理数额。  相似文献   
6.
我国开发区在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应首先解决制度障碍。如果没有制度变革超前的“孤岛”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则中国诸多确定性和不确定的制度成本,足以使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对生态工业望而却步,没有动力;政府部门也会因此而无法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所以,在尚不具备全部解决制度差异所带来问题的条件下,在沿海开发区率先进行制度创新,再造制度“孤岛”,实现区域内生态工业链网联结,是一种必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废弃物问题,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成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的相关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明确可行的实施战略和计划;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支撑体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园: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云莲 《特区经济》2007,216(1):193-195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我国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需实施以下推进战略:运用关键种理论建设特色生态工业园、政府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推行“补链”战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立技术支撑体系、精心设计生态工业园区和以生态工业园的新形象招商引资,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9.
包头市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比较优势,构建起了富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的雏形,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包头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也为我国传统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上,我国目前采用的补偿性原则存在对专利权人保护不足的缺陷,应在兼顾补偿性和惩罚性赔偿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合理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