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5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村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掌握我国村镇非标民宅功能现状,保护村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解决非标民宅带来的危害,从建筑结构、建筑基础形式及用材、墙体形式及用材、建设者及其是否有资质和各项建筑功能评价入手,对我国村镇非标民宅功能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村镇非标民宅功能缺失严重,主要体现在建筑质量方面缺陷较大,结构安全存在隐患,安全性能、耗能、室温舒适性能、使用功能以及破损情况等各项建筑功能评价很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定额作为计价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推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环节,现行定额体系尚无法完全涵盖装配式建筑定额所需的全部内容,相较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是不完全匹配的,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构建装配式建筑定额体系作为具体指导。以装配式建筑定额体系以及体系中的定额标准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成熟理念,从系统化角度出发着重研究目前装配式建筑定额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情况。对装配式建筑定额体系的构建运用六个维度进行划分,利用六维空间结构模型解决不同划分维度间定额的重复、交叉性问题,最终运用实现矩阵将维度进行细分,确定定额项目与内容实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我国的村镇地区全面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实现其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通过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农房的施工全过程、材料的选取以及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应用指标初选、德尔菲法和专家调研法确定指标,从绿色农房的整体角度来探讨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期为未来新农村建设中的建造更标准更环保的绿色农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借鉴国内外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构建反映居住区地下停车位市场现状的特征价格模型,对2015年哈尔滨市在售的35个居住区项目地下停车位价格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影响居住区地下停车位价格因素.研究发现10个特征变量对哈尔滨市居住区地下停车位价格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其中住宅价格影响最大.根据特征价格对10个影响居住区地下停车位价格的因素进行了排序,并分为4类.  相似文献   
5.
专有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维持自身竞争力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构建在一整套合理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文章从专有技术研发宏观管理、研发成本管理和研发管理标准化这三方面对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需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建筑行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其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众多。施工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主体,其成本管理水平对行业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重要影响。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有助于降低施工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施工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卉颖  苏义坤 《经济师》2014,(11):282-28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城市中出现超高层是必然趋势,超高层建筑的质量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文章介绍了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发展概况,并以重庆市环球金融中心为例介绍了现代施工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单层框架结构体系民宅的承载能力特性,文章以北方村镇某民宅为计算模型,对其在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响应进行静力分析,得到该类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特性,同时通过针对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对现有的单层框架民宅的受力特性改善提出建议。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对某单层框架体系民宅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模型计算了其在自重作用下的静力响应,得到了该模型在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响应,所得到的结论可以为单层框架结构体系的民宅设计以及承载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创新主体合作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建筑行业创新主体合作现状和演化趋势。根据2007—2021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以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对创新主体合作整体、个体网络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主体多通过跨类型机构合作方式推进建筑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是当前的主要合作模式;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展,创新主体逐渐向一个联通子图聚集,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的“小世界”;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创新主体处于合作网络核心位置,促进边缘主体的建设科技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