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奇岸 《商业研究》2006,(14):66-6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和方法。通过降低成本、业务外包和创造顾客价值,供应链管理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应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加强供应链管理,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并购企业成长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奇岸 《商业研究》2008,(2):156-15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购已成为提高核心能力和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并购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成长。企业并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并购后整合不力。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将并购的资源与企业原有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更有效地推动企业成长。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是维护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有可能产生文化刚性,将企业锁定于某种僵局的状态,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文化刚性,以保持企业的持续性成长.  相似文献   
4.
战略联盟关系资本能给企业带来关系性租金,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与一般企业管理不同,战略联盟管理更加复杂,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妥善处理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战略联盟管理需要加强关系资本管理,通过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促进信任和承诺的循环递进,以及构建有效的冲突协调机制,从而建立和维护战略联盟关系资本。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型升级给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突显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进以及突显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等相关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战略类型、组织结构及创新方式等文献分析基础上,构建一个企业战略类型、组织结构对组织创新方式影响的整合框架。研究认为:企业战略类型影响创新方式的选择;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知识整合和创造的途径,影响创新方式的绩效;组织结构在战略类型与创新方式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创新方式通过绩效等反馈途径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企业战略管理是综合性的课程,具有较强抽象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决定该课程教学需要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现阶段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在分析这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和考核方式、强化理论与案例结合等提出该课题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把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四类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C—D生产函数,运用面板数据对各个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历来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中心议题。但是,既有的理论基本上都立足于稳定的环境,难以解决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问题。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化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实施相应的战略突破原有的均衡态,从而不断获得新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会”于2012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广西桂林市隆重举行。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教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经济学动态》主编杨春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室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许建康研究员、《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副主编兼社长李海舰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蒋团标教授主持开幕式。本届论坛收到来自全国110余篇征文,入选会议的论文有55篇,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近6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蒋团标教授主持了大会的主题演讲。杨春学、许建康、郑红亮、李海舰、方福前、刘俊杰等学者围绕转型时期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发表主题演讲。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奇岸教授主持了“名刊主编读者交流会”,《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著名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和交流。在6月30日下午 “分组讨论”单元的5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围绕转型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原因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红亮研究员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市场化过程在总体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对地区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自然的逻辑是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弱化地区差距问题。可是, 地区差距的扩大又和政府本身的行为有关,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导致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政府治理地区不平衡的经济政策似乎也缺乏相应的效果。尤其是如果政府干预并扭曲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则这种负效果更为明显。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黄新飞副教授将中国28个省区按照地理接壤原则配对成125对邻近省区样本,采用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其研究结果显示:实现中国省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总体上可以显著地提高省区经济增长潜力,其中完全一体化对省区经济增长潜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李晓红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滞后,这种区域非均衡发展在中国经济起飞阶段非常奏效。而目前,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区域非均衡发展使得中国区域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宏观政策失灵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等,这将拉长中国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蒋团标教授及其研究生朱玉鑫分析了2000-2010年亲贫式支出对国民幸福水平的省际影响,发现: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存在;本地区每增加1%亲贫式支出会带动国民幸福指数提升范围大致在02%~1%之间,邻近地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 1%会带动本地区国民幸福指数提升 07%左右;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效果优于最小二乘估计效果,空间滞后模型优于空间误差模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詹新宇在包含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市场化激励因素并对其进行扩展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但其经济增长效应受到市场化激励机制环境的影响;市场化激励程度的提高在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进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是,市场化激励的人力资本产出效应及其直接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李颖博士运用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结合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期宏观数据,对市场扭曲约束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对国有、私有、外资企业经济增长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分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区域性差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东西部区域投资规模过大、中部投资规模不足但互动效果较好。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钟一鸣发现在空间上,造成并加剧中国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二元结构,进而在产业上,边缘区的第一产业不能充分利用核心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得以发展,同时阻碍核心区的第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以及生态循环受到破坏。二、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曾鹏和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周永生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模型,对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人口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的重心空间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和比较,总结出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心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并得出了中国正在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的结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张可云教授和易毅博士认为,地方政府和官员通过“五年规划”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高位平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地方政府借助集聚区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但是市场机制、地方政府集聚区发展战略和配套政策循环体系对集聚区和集聚阴影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均产生影响。因此,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循环体系应该是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群、推动转型升级的“引-育-转”体系,该政策体系以土地、财税、投融资、人力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政策为干预工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冯志峰副教授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各地通过长期经济实践,逐渐形成了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广东模式等。这些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正在生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中国地域广袤,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新的发展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发展的普遍性与各地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廖文林从经济分权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利用政策实施所形成的准自然实验的特点,使用面板数据双重差分方法,实证研究了经济分权改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政策实施前,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91个百分点。检验结果表明,湖南省2004年至2005年间实施的经济分权改革,在扩大县级政府权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徐现祥教授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郇教授基于铁路货运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贸易模式。采用1985-2008 年间中国省际双边铁路货运贸易数据发现,省际铁路货运贸易模式是,各省的铁路货运贸易以本省及周边市场为主;在跨区域贸易上,铁路货运一直从内陆净流向沿海。这种省际贸易模式根植于省际铁路货运,同时具有内需导向和外需导向。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澈元教授以“两岸经济区”为例,研究了一种特殊一体化经济区域的治理。认为“两岸经济区”治理在本质上体现为两岸借助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引导台湾民意,把握两岸与国际主要大国的关系律动,通过交流、合作、协商,将两岸关系从经济一体化推进到政治一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两岸关系将分别以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态继起与并存,而且“两岸经济区”治理的路径将呈现“消极治理-积极治理-创造治理”的演进轨迹。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龚静结合各地政府在地方“十二五”规划中对服务业发展的承诺,提出了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可能偏好于“大政府”的假设。通过利用31个地区1997-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一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的确是偏好于“大政府”的行政力量,并且政府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和明显。三、对中国部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姚益龙教授和刘晋华博士以广东为例,提出附带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实物资本投资仍将是一定时间内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首要动力。强调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过渡都应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燕博士以后发经济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研究实例,定量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上要素禀赋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程度。发现不同尺度上的要素禀赋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是不相同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三维要素禀赋不同组合产生的耦合作用是后发经济区自生能力培育的发展过程,并引导了后发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路径。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窦开龙在对地方性、特色资源和市场竞争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形象设计应突出和谐要素、多元文化要素、民族廊道要素,定位为“大美廊道,多彩家园”,进而在人地、人人形象方面进行设计,采取多样化模式进行营销。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方林教授及其研究生孟瑞海测算了广西、云南、贵州这三个地区1993-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并据此分析桂滇黔地区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经济水平因素是促进农业碳排放的共同因素,农业结构因素则是抑制因素,同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农业能源强度、农业结构、农业能源效率、农业从业人口、农业经济水平、农业能源价格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胡恩生副教授集中研究了厦门市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行政辖区,扩大了城市发展空间。厦门市政府以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核心来打造,然而发展旅游业与工业存在的矛盾导致厦门市产业发展方向存在争论。他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厦门市主导产业再选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最后得出各产业的综合排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挺副教授认为,由于地区信息化的落后,导致了中原经济区的整体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进一步制约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此必须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中原经济区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扩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启明教授、副院长宁连举副教授认为大北京经济圈应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生产力布局的科学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强势手段,努力构建京津冀归一的管理体制和包容京津冀、陕晋蒙、鲁豫辽九省区的大北京经济圈;并在大北京经济圈内实现以北京总部经济和科教文卫及高端服务等智慧产业为龙头的星形辐射产业链和网格化叠加的产业布局,使未来的大北京真正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石腾超认为,随着城市与地区发展的深入,“去工业化”进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升级与调整的必经之路。目前,北京也处于“去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他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北京市的工业发展状况与“去工业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经验,为北京市的“去工业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了经验借鉴。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研究生贺琛和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毓敏认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加强各国的税收协调能有效约束有害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他们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前提下,以中国-新加坡的税制分析为例,提出了加强中新两国经济合作中税收协调的现实策略。贺州学院黄河东讲师运用城市生态位的评估方法,确定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生态位及其特征,并从生态位分离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生态位共生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四、对中国区域经济与管理创新的探讨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熊勇清教授及其研究生冯韵雯提出了基于熵权法和聚类分析法的企业经营绩效的地区差异及变动性测量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同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对中国四大经济区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性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十一五”期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总体呈“阶梯形”分布并且各经济区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均有较大的波动,但呈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天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张李良博士认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是经济的驱动力;管理中有创新才是真正的管理,经济中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创新寓于管理和经济之中,从创新的领域研究管理即为管理创新。按物质形态划分,创新可分为硬创新、软创新、巧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固然离不开硬创新,但更需要软创新和巧创新。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劲波教授及其研究生蔡成凤运用VAR模型对广西创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却不是创业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看,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持续的双向促进效应,但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于经济增长对创业的促进效应。南京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陈传明教授、博士研究生黄金鑫和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奇岸教授构建中高层管理团队界面与企业竞争优势作用机理模型。重点论述了界面的功能,界面作用过程中中高层管理团队的角色行为、相互信任等对异质性信息与资源获取、整合和应用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影响机理,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提升和持续。安徽铜陵学院李华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孙茂竹教授以中国沪深股市发行的A 股信息技术业和机械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板块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各成本要素价格上升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同区域A 股信息技术业和机械制造业公司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不相同,且这两个行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程度也不同,并发现以主营业务利润或营业利润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