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12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以水源涵养为例,基于水平衡评价计算方法,选择水资源禀赋类型不同的县域单元开展水源涵养型生态用地功能分级划定研究。总结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及存在不足,致力于显化不同地区水源涵养生态用地功能绝对值差异,利用评价单元格水源涵养累计贡献值面积弹性拐点,对重要水源涵养用地级别划定方法进行改进。对河北省易县和四川省金川县的实例验证表明,此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特点量身确定重要生态空间规模、面积和比例。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长江上游地区1991~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转变,目前维持在二、三、一型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与工业化进程保持一致,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超过全国乃至东部地区,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表现出地区差异,38%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60%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2%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阶段性判别、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分析四川省宝兴县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三十年来,宝兴县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一、二、三"型转换成2007年的"二、一、三"型;按照Chenery"标准模式"评价,宝兴县经济水平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干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以畜牧业、石材加工业、建筑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由1990年的"中等"发展到2007年的"较重"水平,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差异,农业、林业、轻工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效应逐年降低,重工业、畜牧业和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不协调阶段,协调度为负值;2000年后进入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值,同时表现出空间差异,2005年全省各市(州)分别属于五种协调类型,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的协调度较高,其他大部分地区协调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国资源利用现状及演变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能值分析法以揭示中国资源利用现状和演变趋势.研究证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科技进步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当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但日益增加的资源消耗迫使中国在开发本土资源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依赖国际资源市场.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依然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之上,资源低效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今后若干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补偿实施的NSE生态服务功能分类体系及应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即将全面开展并实施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生态服务功能分类的基础上,以促进区域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整体协调、健康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前提,探索整合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NS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并从理论依据和分类原则等方面验证了该分类的科学性,进一步结合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实际应用,建立了以NS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基础的生态补偿费核算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沙漠、戈壁和高寒荒漠广泛分布。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了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现西部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动态关系、探索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出发,提出以生态资产消耗、损失和转移为内容的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不同指标的计量模型,并对评价技术方法做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吉林省1999年与2004年两期遥感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获取该省土地覆盖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通过构建生态状况动态变化评价模型,评价该省在1999年至2004年间生态状况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rkov链模型对未来该省土地覆盖格局和生态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吉林省1999年的综合生态贡献指数值为54.48;2004年为57.31,△E值为2,83,变化率R为5.19%,说明在1999年至2004年期间,吉林省综合生态状况指数在逐渐上升,生态状况质量明显好转; (2)吉林省未来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总体特征和生态状况的发展趋势是林地面积逐渐增加,而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耕地的面积逐渐减少,生态贡献综合指数在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0.
张家港碳排放人类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证据表明,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化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现阶段并没有完整的衡量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框架,文章在分析IPAT等式发展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对张家港1999~2005年人口,富裕程度及其他因素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张家港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是影响其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人口数量与环境影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变化,富裕程度增加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影响,总体上第一产业总值的增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而城市化率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是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