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中国对GMS四国的国别结构、投资行业、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与中国对该区域进行直接投资的省区的基础上,将整个投资过程划分为投资低迷期、恢复与稳定增长期两个阶段,并总结出直接投资的特征,以期对未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达到双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工厂的形成条件看中国的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骁  文淑惠 《全国商情》2006,(1):86-87,90
自从2001年5月日本政府的《面对21世纪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发表后,“世界工厂”已经成为响彻中国各地的一个口号。但究竟何为“世界工厂”,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首先从界定“世界工厂”的内涵出发,给出了世界工厂的一般定义;然后探讨了世界上先后三代“世界工厂”的特征和形成规律;最后,以三代“世界工厂”为参照系,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淑惠  文艺  梁经伟 《亚太经济》2020,(2):59-68,151
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测算澜湄流域制造业生产阶段数,并对影响澜湄流域制造业生产分割程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澜湄流域制造业生产阶段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产结构复杂度明显增加,国际和国内外包呈互补关系;经济规模、研发强度及劳动力水平对澜湄流域制造业生产分割长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资本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FDI流入及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量占GDP的比重,对澜湄流域制造业生产分割长度具有负面影响。因此,澜湄流域国家应积极改变参与全球分工的方式,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吸引外资的同时注重外资质量,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研发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水平,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990~2010年的对外开放度和云南省2010年各州市的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云南省整体发展的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统计数据对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结构进行分析。电子信息类商品成为中泰两国相互出口的最大类商品,并逐渐演变成跨国集团内部的分工协作;两国间基于自然禀赋的传统产品的互补性依然突出,并将持续较长时期。两国在主要商品构成上出现趋同化,也存在互补与竞争性。从发展趋势上看,要求双方加强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二重框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东盟组成"最优货币区"进行检验,结论显示静态条件并不充分.但中国与东盟五个新兴市场国家在中长期内具备进行汇率或货币合作的可能;而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则存在与拉美国家美元化合作形态类似的发展轨迹.因此,本文认为,在整个东盟区域内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应采取渐进的二重式合作,即与条件较为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以单一货币区为长期目标的"欧盟式"区域金融合作;与次区域国家则选择"拉美式"的人民币主导货币区域化的货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云南省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重大,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现出来.准确找出自身的障碍,清楚所在的环境对云南进一步参与合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文淑惠 《全国商情》2006,46(12):59-61
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静态条件并不充分。但中国与东盟五个新兴市场国家在中长期内具备进行汇率或货币合作的可能;而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则存在与拉美国家美元化合作形态类似的发展轨迹。因此,本文认为,在整个东盟区域内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应采取渐进的二重式合作,即与条件较为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以单一货币区为长期目标的“欧盟式”区域金融合作;与次区域国家则选择“拉美式”的人民币主导货币区域化的货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东亚逐渐成为全球生产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生产分割的视角,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生产阶段数与平均传递步长,研究东亚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过程,并明晰区域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东亚整体的生产分割长度呈现递增趋势,并且国内与国际生产阶段数呈互补关系,验证了东亚生产结构复杂度不断提升,参与全球化分工程度不断提升的特征事实。其次,分国家(地区)来看,日本的平均传递步长是东亚地区中最短的,距离最终产品需求较近,而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等距离最终需求较远,尤其是制造业。最后,从阶段数之间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内生产阶段数下降幅度大于国际阶段数的上升幅度,表明日本通过产业转移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其在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而中国等以国内和国际外包的替代效应夯实国内产业链;东盟国家如泰国、越南等则通过提供最初中间产品,提升生产结构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泰贸易效应进行分析,证明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下,中泰贸易体现出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并有助于修正贸易扭曲,动态效应明显;通过对2005-008年度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泰两国的出口结构特征。上述分析和结论有利于反思中国在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的收益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展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