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基于“点—轴”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背景下,适时调整并优化皖江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组织系统,协调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以"点—轴"理论为基础,以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皖江示范区旅游城市节点、旅游开发轴线及其基础上的旅游地系统。研究表明:一级旅游城市节点为合肥市、芜湖市、池州市和安庆市,原巢湖市等10城镇为二级旅游节点;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安庆、合肥—桐城—潜山交通段为一级旅游发展轴线,潜山—岳西—六安等9交通段为二级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规划出示范区四大旅游地系统:滨湖—滨江旅游地系统、区北丘陵旅游地系统、宣州文化旅游地系统、大别山旅游地系统。  相似文献   
2.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示范区通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惊宏  陆玉麒  段保霞 《经济地理》2011,31(11):1786-1792
以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背景,立足于示范区的物流和客流两个层面,运用CIS栅格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ESDA分析技术从时间指标和费用指标,研究了示范区物流可进出性和区内客流的顺畅性.结果表明:由长三角12门户城镇进入示范区的可进入性大体上是以空间距离为基础,局部上由于路网的作用两者共同形成了可进人性的四大城市区;四大城市区以东北-西南向布局平行于进入皖江城市带的长三角12城镇,其局部轮廓有着明显的高等级公路指向性;客流顺畅性上,时间和费用可达性空间格局两者有很大的相似,都是以"双核-隔离岛"形成的圈层结构,时间可达性上呈现高速公路指向性,而费用可达性上呈现铁路指向性;区内城镇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局部区域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点轴理论,在前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疏点模式、散块模式、条带模式、团块模式、板块模式五阶段区域旅游演化模式,继而基于区域经济影响力的扩散动力机制构建了旅游经济影响力的场扩散效应模型,运用现代GIS技术模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五阶段模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个年度为例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力扩散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得出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皖北旅游模式要落后于皖南和皖中,通过旅游发展轴线的建设和合理规划,2020年皖南和皖中旅游将进入板块模式时代,而皖北也将发展为团块模式阶段。  相似文献   
4.
遵循重要性和代表性原则,遴选出影响安徽省入境旅游流的9个主要因素,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借助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安徽入境旅游流的主要公因子,并运用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9个影响因素可归纳为3个公因子,分别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因子、基础设施与条件因子和外部风险因子。②经济与社会发展因子在2002年之前影响较小,此后影响越来越强,表明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际旅游吸引力日益提升,受到越来越多入境游客的喜爱;基础设施与条件因子影响一直处于缓慢增强的趋势,但2007年后影响渐趋下降,说明安徽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已不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外部风险因子影响大小一直处于优劣交替之中。③影响最为显著的4个变量,依次是安徽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安徽交通发展水平和主要影响事件;安徽外贸进出口总额、安徽旅游资源质量水平两个变量与安徽入境旅游流呈负相关。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安徽入境旅游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格兰杰原因,即入境旅游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相似文献   
7.
花亭湖是国家4A级风景区,因人们对旅游环境日益恶化的关注,文章从花亭湖的实际出发在广大专家的帮助下,建立了花亭湖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然后测算出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再具体测算出各指标值并标准化为相应的评定系数。在此基础上对花亭湖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了综合评价,并分析得出花亭湖风景区属于轻度弱载状态,接近适载状态;各具体指标分别对环境承载力作了贡献和制约。针对所评价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