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9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64篇
经济学   70篇
综合类   16篇
贸易经济   39篇
农业经济   117篇
经济概况   13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问题,是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实践而提出来的。非农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在我国表现得不明显,城镇发展水平并没有随非农产业的发展而提高。就全国来说,国民生产总值中非农产值所占比重由解放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1992年的75%左右,但80%的人口在农村的格局几十年来没有改变;就农村来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0%上升到1992年的60%,但分散居住自然村落的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年年增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讨论“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往往停留在拉动内需,解决产品销售困难层面上。我们认为这种政策主张在短期内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起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农村市场,把购买力的提高寄托于低效的农业是不现实的,企图在二元经济的框架内来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难题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的目标应是减少直至消除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只有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了,人多地少的紧张关系消除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社会各界也逐渐形成共识,要富裕农民。必须转移农民。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而绝非是一纸户口的改变便能让农民顺利地走出一产。笔者分析主要有三大因素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个难转的弯: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不仅顺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趋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正在并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柏常青  蔺国勤  陈蓉 《发展》2005,(5):70-71
城市化是以农业为主的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集中过程,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力推进城市化,是甘肃省酒泉市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粮食主产区面临的问题和受入世后贸易全球化的冲击,应从我省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粮食加工转化为主线,以发展非农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些年,农民收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现状不容乐观,例如增长趋缓,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等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城市化率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价连续几年走低,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持续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47:1,而2003年则为3.24:1。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跌破4.5亿吨,跌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本文对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增加农民收入与乡镇政府改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在城市部门的就业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途径是:通过财政支农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本文认为,通过财政支农发展农业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乡镇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